010-59069291
 
农业致富网 » 蛙和泥鳅 » 蛙类繁育 » 正文禽病诊治 牛病诊治 羊病诊治 兔病诊治 猪病诊治 宠物医院 其他动物疫病 疫苗应用 兽药应用 疑难问答 

泰国虎纹蛙的人工繁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泰国虎纹性成熟之后,只要温度在 25 ℃ 左右时,雌雄蛙即会在水中自行抱对、排卵、排精,使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并在水中孵化出蝌蚪。但是,孵化出的蝌蚪分散、不集中,蝌蚪的规格大小不一,同时由于敌害吞食卵和蝌蚪,因此受精卵的孵化率和蝌蚪的成活率低,这样难于大量收集统一规格的蝌蚪,满足不了人工饲养对蝌蚪的大量需要。因此,必须进行人工繁殖,获取大量的蛙卵,集中孵化培育,得到量大质优、大小一致的蝌蚪。泰国虎纹蛙的人工繁殖只要抓好种蛙选择、孵化、饲养等环节,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 .种蛙的选择 种蛙是人工繁殖的基础,种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产卵量和卵的受精率。

(1)体重。在进行人工繁殖时,要选择体重达 400 一 500g 的雌蛙及300 350g 的雄蛙。此时雌雄蛙性腺已经发育成熟,而且产卵量高,卵的受精率也高,但5龄以上老龄蛙不宜为种蛙。

(2)体质。种蛙要求体格健壮,皮肤色泽鲜艳,无伤、无病、雄蛙咽喉部有显著的声囊,前肢婚垫明显,鸣叫高昂;雌蛙要求腹部膨大、柔软,卵巢轮廓可见,富有弹性,用手轻摸腹部时可感到成熟的卵粒。具备此特点的种蛙,抱对能力强,排出精液多;雌蛙产卵量高,而且精卵易于结合受精,其结合的受精卵也易孵出生命力强的蝌蚪。有伤病、皮肤无光泽、四肢无力、第二性征不明显的蛙均不宜作为种蛙。

( 3 ) 遗传特性。应该选择血缘关系远的雌雄蛙作为种蛙,因为血缘过近的雌雄蛙配对繁殖,不但受精率、孵化率低,而且蝌蚪畸形多,成活率低,更为严重的是蛙的个体往往变小,蛙的生长速度和抗病力都较差。

( 4 ) 年龄。以 2 一 3 龄的蛙为好。不足 2 龄的雌蛙虽然能抱对,但往往不产卵,或产下的卵质量差,难于孵化。

( 5 ) 配比。选择种蛙时应注意雌雄性别比例。一般认为,群体小时雌雄比例为 1 ﹕ 1 ,群体大时雌雄比例宜为 1 一 2 : 1 。

性成熟前的雌雄蛙难于从外形上进行区别,性成熟后的雌雄蛙则可用一些特征区分开来。见表 3 一 5 。

表 3 一 5 项目泰国虎纹蛙雌雄成蛙的区别


( 6 )选种时间。 在外地蛙场选择种蛙时,以 3 一 4 月为好。此时气温适宜,蛙的新陈代谢水平较低,便于运输。冬眠期间抵抗力弱,运输途中易生病。5 一 10 月,蛙的活动能力强,运输途中易受伤,此时不宜到外场选种运输。

( 7 )运输。在选择好种蛙后,可用塑料箱、木箱装蛙运输,其高度约10cm ,箱体大小视数量多少以及便于搬运为准。箱底铺上水生植物保湿,将种蛙放入纱布袋中,每袋装 1 只,然后放入箱中。在运输途中每隔 2 小时洒水1次,以保持种蛙皮肤湿润,使其能正常呼吸,不至于窒息死亡

2 种蛙的饲养管理

( l )种蛙的投放。 ① 清塘。在种蛙放养前 10 天,先清除池内杂物、残渣以及池底的淤泥,然后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以杀灭池中的敌害、病菌、病毒及寄生虫。清池消毒后要等 7 天,待药性消失之后才能放养种蛙。②种蛙消毒用 2 %食盐水和蛙康液溶液各浸泡 10 分钟,以清除附在种蛙身上的病菌、病毒和寄生虫,防止由种蛙带来病害。 ③ 放养密度和雌雄比例,每㎡放1~2只。雌雄比例以 1 一 2 ﹕1 为宜。在雄蛙太多时,雄蛙之间会因争夺雌蛙而引起厮杀;而雌蛙太多时,则会降低产卵量和卵的受精率。

( 2 )饲养管理。 ① 投喂。投喂的饲料要富含蛋白质,特别是富含赖氨酸和蛋氨酸的饲料,以促进种蛙的性腺的发育成熟,增加怀卵量和提高雄蛙的配种能力,以及增加精子的数量和活力。一般日投料量为种蛙体重的 10 % ,其中活物(如蚯蚓、蝇蛆、小虾等)应占 60 % ,膨化颗粒料占 40 % ,保证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的供应。每天可投料 1 一 2 次,每次以刚好吃完为准。

② 水质管理。应经常向种蛙池内注入新水,一般每周 1 一 2 次,并通过调节池中水位来保持适宜的水温( 25 一 28 ℃ ),以促进性腺早日成熟和产卵排精。

③ 日常管理。每天早晚要坚持巡视种蛙池,及早发现种蛙是否发情、池内有无敌害,如发现、鼠时,应及时捕杀。如果发现病蛙和受伤的蛙,也要及隔离治疗。

 3 .种蛙的抱对与产卵 当水温稳定在 25 ℃ 时,个别发育早、身体健壮的雄蛙开始鸣叫;当水温升到 28 ℃ 以上时,绝大多数雄蛙鸣叫,以寻找雌蛙,停止摄食。几天后,雌蛙也开始发情。在抱对时,雄蛙伏在雌蛙背上,雄蛙前肢第 1 指的发达婚垫夹住雌蛙的腹部。经过 1 一 2 天抱对,开始产卵,同时雄蛙排精。当雌蛙卵和雄蛙精子排完后,雄蛙即从雌蛙背部落下,离雌蛙而去。一般产卵持续时间是 20 一 30 分钟。受精卵一个个粘在一起,分散平铺成单层。抱对和产卵时应保持环境安静及水温、水位等稳定。

4 .人工孵化 泰国虎纹蛙产卵以后,要及时进行孵化。一般蛙场孵化量大时,多采用孵化池或孵化箱孵化;而孵化量小的,可采用水缸、木盆等容器作孵化器,其水深度 5 一 10cm 。下面介绍采用孵化池的孵化方法。

( 1 ) 孵化前的准备。孵化前要先清洗孵化池及孵化用具,然后用5%漂白粉溶液浸泡 0 . 5 一 1 小时,再用干净水清洗后,注入清水,水深保持30cm 。将洗净、除去烂根烂叶后,用0.003 %高锰酸钾溶液浸泡 10 分钟后的水花生、凤眼莲、水浮莲等水生植物均匀地铺在水中,但不要露出水面,用于支撑卵团,防止受精卵下沉,然后将收集的卵团(块)轻轻移放在水生植物上并浮于水面 即可。

(2) 蛙卵的采集。在产卵季节,每天早晨巡查产卵池,发现卵团(块),及时采集。一般应在产卵后的 30 一 60 分钟,因为这时受精卵外的卵膜已充分吸水膨胀,受精卵己经转位,即动物极朝上,植物极朝下,从水面上可以看到一片灰黑色的卵粒。不能采刚产的卵,因为卵子还没有完全受精,会影响受精率,孵化率低;但也不能长时间不采卵,以致卵膜软化,卵块浮力下降,沉入池底,造成缺氧窒息死亡,同时还易受到天敌的吞食。

采卵时首先要识卵,泰国虎纹蛙的卵圆形,卵小,直径 1 . 0 一 1 .2mm。刚产出的卵为乳白色.若不仔细观察,往往不易发现。产卵后约 30 分钟,卵吸水膨胀,同时自动转位,动物极朝上,呈黑色,植物极朝下,呈乳白色。凡是半小时后未转位的卵均是未受精卵。在转位的同时,卵与卵相互粘连成薄片状,浮于水面黏附在水生植物上。

在采卵时,先用剪刀将卵块四周黏附着的水生植物剪断,再剪断卵团下面的水生植物,然后将卵团连同附着物轻轻地移入木盆或瓷盆中,最后慢慢地移入孵化池中。如果卵团过大,可用剪刀剪成几块分别转移。采卵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不能用网捞取,不能用手抓,也不能用粗糙容器盛卵,以免使卵破损;二是将卵团移入孵化池时,动作要轻,而且倒出来时的位置不能高于 0 .5m ,以免卵团受到振荡,影响胚胎发育;三是不能将卵团相互重叠,以免胚胎因缺氧而停止发育;四是要尽量保持受精卵的动物极朝上,如果方位倒置,即植物极在上面,孵化率会降低;五是应将同一天产下的卵团放在同一孵化池中孵化,方便管理,成活率也高;六是产卵池、孵化工具中的水,以及孵化池中的水其温度要保持一致,不能相差太大,不然会影响孵化。

( 3 )蛙卵的孵化。

① 孵化密度要合理。放卵量和孵化率直接相关,一般每㎡可放卵 4 000一 7 000 粒。放卵密度过大,容易造成缺氧,水也易变质,阻碍胚胎发育,降低孵化率。

② 最好采用微流水孵化。微流水含氧量较高,适合于蛙胚胎的正常发育。每天换水 1 一 2 次,每次换去 1 / 3 一 1 / 2 的水。既排除了污物,保持水质清新,又保持水足够的溶氧量,水中溶氧量不能低于 3mg / l 。

③ 保持优良的水质。除保持水中足够的溶氧量外,应保持适宜水温(25~30 ℃ )。低于 25 ℃ 时,会减慢胚胎发育速度;而高于 30 ℃ 时,胚胎发育速度虽然加快,但产生畸形蝌蚪的机会增加。水的适宜 pH 为 6 . 5一 7 . 5 ,偏酸或偏碱的水不但降低水中溶氧量,而且还会使受精卵膜软化而受损或被压扁,造成胚胎死亡。

④应防止蛙卵受阳光直射。在孵化期间,如果遇到高温天气、日射强烈时,可在孵化池的上方搭棚遮阴,以防止水温骤变和昼夜温差太大,造成胚胎死亡。另外,遇大风雨天气时,可用塑料薄膜遮盖孵化池,防止大风吹进池内,导致卵团附在池壁上,影响正常孵化。

⑤ 保持环境安静,防止水中敌害的危害。要切实防止蛇、鼠、蛙、鱼等进入池中吞食蛙卵。

⑥ 同一天采集的蛙放入同一个孵化池孵化,尽量使孵化出的蝌蚪大小一致。

(四)蝌蚪的饲养管理

从刚孵出到脱尾长成四肢前的幼小蛙体,称为蝌蚪。按泰国虎纹蛙蝌蚪的发育特点和管理要求,一般将蝌蚪阶段分为3个时期:刚孵出至5天为前期,7一 20 天为中期, 20 天后为后期。在饲养管理上应按照蝌蚪的要求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培育蝌蚪。

1 .蝌蚪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蝌蚪放养前应做好蝌蚪池的消毒和蝌蚪池水中浮游生物的培育工作。

( 1 )蝌蚪池的消毒。水泥池应在放养前 3 一 5 天,用清水洗刷干净,并暴晒1 一 2 天,或用漂白粉消毒。其方法是:先抽干池水。水深 lm ,每667 ㎡(亩)取含氯量为 30 %的漂白粉 5 一 10kg ,加水稀释后全池泼洒。

土池应在蝌蚪放养前 7 一 10 天,先抽干池水,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水深 lm ,每 667m2 取生石灰 20 一 50kg 或漂白粉 5 一 10kg ,先溶于水后进行全池泼洒。对难于抽干水的土池可带水消毒。水深 lm 时,每667m2 用生石灰 100 一 150kg 或漂白粉 10 一 20kg 。

凡用药物消毒的蝌蚪池,都要在药物毒性消失后才能注水放养蝌蚪。一般在消毒后 7 一 10 天再放蝌蚪。池水药物毒性是否消失,可用盆取水少许,放入蝌蚪试养, 1 天后蝌蚪生长正常,则表明水中药物毒性已经消失,可按计划放养蝌蚪。

( 2 )浮游生物的培养。在自然条件下,蝌蚪主要吃食水中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如甲藻、硅藻、轮虫等食物。因此,在蝌蚪池消毒后注入新水的同时,可施放发酵后的有机肥(如粪、粪等),基肥用量是每㎡用0.5~1.0kg 。施肥 3 一 5 天之后,水中的浮游生物能够迅速繁殖起来,刚入池的蝌蚪就能吃到充足的食物,而且浮游生物的繁殖顺序和蝌蚪的食性转变规律基本相同,所以,在生产实践中完全可以采用施基肥培养浮游生物的方法来饲养蝌蚪。

2 .蝌蚪的放养 在放养蝌蚪时,要注意放养密度,一般每 ㎡ 放养 800尾 左右。如果放养密度太大时,蝌蚪的活动场所小,摄食量也小,不但影响蝌蚪的生长发育,也容易发生病害,从而导致蝌蚪死亡。

放养的小蝌蚪最好是日龄相同、规格大小一致。可以防止发生大吃小的残杀现象。 同时要注意孵化池与蝌蚪池的水温差不能超过 2 ℃ 。

3 蝌蚪的饲养 蝌蚪池中饲养的蝌蚪,要做到科学投放饲料,保证其迅速生长,促进提早变态,减少病害发生,提高成活率。

蝌蚪在不同时期的食性及营养需求有所不同。所以,日龄不同投料也要有所区别。7~20天时,可喂干粉料(如米糠、豆粉、鱼粉、蚯蚓和蚕蛹粉)以及嫩菜碎叶、玉米糊、熟鱼糊等; 20 天以后,随着蝌蚪的长大,则可投新鲜小鱼虾、活蚯蚓、动物内脏碎块及切碎的瓜果、蔬菜等。

由于单一的饲料营养不个面,因此,每天投喂的饲料应以 2 一 3 种动植物料混合投喂,其中动物性饲料可由 30 %逐渐增至 60 %。最好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可为蝌蚪提供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而且还减少了对水体的污染,并且减少管理上的麻烦。

饲料投喂次数一般 1 日 2 次,早晚各 1 次。投喂量为蝌蚪体重的 5 %一 8 %。水温适宜、水质较瘦时可多投;天气炎热、水质较肥时,可减少投喂。当蝌蚪长出前肢后,尾部开始被吸收作为营养,尾部逐渐萎缩,此时投放的饲料应该逐步减少至 2 %一 3 %。如果投料过多,会造成消化不良,延长变态时间。

饲料应该投放在饲料台中,不要四处乱撒,既便于蝌蚪摄食,又利于观察蝌蚪的活动。每次投喂后 2 小时,要检查摄食情况,以确定下一次的投喂量。每天应及时清除饲料台的残料,以免污染水体。同时,每天投喂的干粉料要提前用温开水浸泡,以免蝌蚪吃后消化不良。不要投喂发霉、腐败的饲料,以防蝌蚪中毒死亡。

4 .蝌蚪的管理

( 1 )调整密度,分级饲养。蝌蚪池中的放养密度与蝌蚪的生长速度直接相关,合理的密度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提高蝌蚪的成活率。因此,要定期调整放养密度。同一池中的蝌蚪其生长速度不一样,可利用调节密度的时机,按蝌蚪的大小进行分级,分池饲养。既充分利用了水体,又保证了蝌蚪正常生长发育。

转池后从小蝌蚪到变态成幼蛙阶段需进行分养,按蝌蚪后肢与前肢长出的情况而进行分池和分级饲养。如果不进行分级饲养,就容易发生幼蛙吞食蝌蚪、大蝌蚪吞吃小蝌蚪的现象。此外,放养的密度还与水质、水源以及饲养管理水平有关,凡是水质良好以及饲养管理水平高的蝌蚪池,饲养密度可适当增加。

(2)调节水质,控制水温。蝌蚪池水质的好坏同蝌蚪的生长发育和成活率关系密切。良好的水质,首先要求水体溶氧量保持在 6mg / l 以上,pH6.5~7 . 8。盐度低于2 %。其次,要有一定的肥度,使水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浮游生物。

定期换水是调节水质的主要方法,一般每隔 7 一 l 0天换水1次,每次加进新水深度 10cm 。夏天天气炎热,水中残料易发酵变质,污染水体,应多换水。换注新水要选择晴朗的天气,一般以 7 : 00 一 8 : 00进行为宜,此时换水水温相差小,换水后日照时间长,蝌蚪易适应新水体。

蝌蚪生长发育最适宜的水温是 28 一 30℃。夏天,当水温达32℃时,蝌蚪活动能力下降,摄食减少,生长速度减慢。35℃时衰弱的蝌蚪开始死亡。在夏天,对蝌蚪必须采取降温措施,在蝌蚪池边搭凉棚种瓜种菜,有很好的降温效果。同时,加注水温较低的井水,并提高池中水位,也可以降温。蝌蚪虽然怕热,但是它却不怕冷,耐寒能力强,越冬成活率高。

( 3 )定时巡池。每天早、中、晚要巡池,观察蝌蚪的活动。生长良好的蝌蚪常在水中上下垂直游动,或在水面游动摄食饲料。如果池中蝌蚪长时间漂浮、不游动、不摄食,表明水质变坏,水中缺氧,蝌蚪有病,则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巡池时应该及时清除水中漂浮的杂物、残料和死蚯蚓,以防腐烂发臭污染水体。发现天敌与病害,应及时清除治疗。

( 4 )种植水生植物。蝌蚪池中应种植一些水浮莲、凤眼莲等水生植物,既让蝌蚪栖息,又可为刚变态的幼蛙爬出水面栖息和进行肺呼吸提供便利。

( 5 )保持环境安静。蝌蚪池必须保持安静,以利于变态。尤其是在变态后期的大蝌蚪体质虚弱,内部器官处于变态之中,池周围稍有动静,都会使蝌蚪变态减慢或停止,严重时还会惊恐过度而死亡。

( 6 )蝌蚪浮头的解救措施。蝌蚪池在天气变化时,水质恶化和水中溶氧量减少到蝌蚪无法维持正常生长和生存时,即会出现浮头,严重时则会泛池死亡。

当蝌蚪出现浮头时,应向池中加注新水,水流不能直冲池底,因为池水浅,池底饲料残留沉积较多,将水直冲池底,就会翻起池底残渣,增加耗氧,加重浮头,导致蝌蚪死亡。

( 7 )为刚变态幼蛙登陆创造条件。蝌蚪刚变态成幼蛙,尾部未消失前由于身体瘦弱,弹跳力差,如不及时登陆,肺呼吸不能进行,会造成大批死亡。因此,此时应创造条件使幼蛙及时登陆,常用的方法有: ① 降低蝌蚪池水位,使浅水的池边暴露出来,供幼蛙登陆; ② 在蝌蚪池中放一些木板、塑料泡沫板等漂浮物,使刚变态的幼蛙登上漂浮物进行肺呼吸,呼吸空气,便于进一步登上陆地; ③ 蝌蚪池的堤坡不能太大,应该减小坡度,便于幼蛙登上陆地。 

分享与收藏:  蛙和泥鳅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

为您推荐更多相关文章

新闻视频

 
推荐图文
推荐蛙和泥鳅
最新文章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闽ICP备20220158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