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好水质
蝌蚪培育池水质要 肥、活、嫩、爽 。水肥:指肥度适中,从黄绿-油绿-茶褐色逐步加浓,水的透明度从35 厘米,最后控制在20~25 厘米范围。水活:注人新水,每5~7 天一次,每次加深7~10 厘米,保持水体中浮游生物旺盛的生长能力。水嫩:要求水色随阳光强弱变化而变化,这说明浮游植物有较好的趋光性,种群正处在生长旺盛期。水爽:指水中悬浮的泥沙及一些胶质团粒少,这种水有利水生饵料的繁殖增长。
凡水质恶化、变质,都对蝌蚪生长不利,应及时通过排放池水,增加肥度等办法调整。同时应防止山洪水、有毒水侵人蝌蚪池,防止池子渗漏。
(二)调节水温
蝌蚪比较细嫩,对温差很敏感。当水温升到30 ℃ 以上会使蝌蚪停止生长,甚至导致死亡。水温降到8 ℃ 以下就停止摄食。瞬时温差超过2~3 ℃ ,也会使刚出膜的蝌蚪死亡。因此,早春池水宜浅,有利于太阳照射升温,孵化期10~12℃,蝌蚪期20~22 ℃ ,前者水浅30 厘米,后者水深0.4~0.5 米,高温季节则应加深水位,或搭设荫棚放置一些水草,防止水温升得过高。
蝌蚪入池或转池时,要调对好运输蝌蚪的水体与温差,达到基本一致时,才能放蝌蚪人池。
(三) 四定 投饵
蝌蚪一解坚持 四定 投饵。
定质:蝌蚪饵料要新鲜、清洁,凡腐败、变质的饲料不能投喂;否则,会发生胃肠炎等疾病。
定量:每天投饲量应按蝌蚪总重量3 %~10 %内变动。蝌蚪个体小,投饵比重大些,个体大比重小些。水温高时比重大,水温低则比重小。新鲜饵料比重大,干饵料比重小。
定时:每天2 次定时投喂。
定位:要设置固定饵料台,定位投放饵料。
(四) 加强蝌蚪变态期的管理
蝌蚪饲养经30~35 天开始出现后肢,40 天左右开始伸出前肢,尾部渐渐萎缩,并开始登陆。在这个由水生到陆地的变态期间,蝌蚪不仅在外表有明显变化,体内也发生质变。呼吸器官由内鳃的鳃盖消失而出现肺囊由肺来担任,肠道迅速变短,食性由植物性为主,转变为以动物性为主。为了适应陆栖生活需要,其他器官也发生相应变化。
在这种各种器官新旧交替,生理上矛盾重重的变态期,蝌蚪身体十分脆弱,稍有不慎就会导致蝌蚪死亡。
注意事项:
1.保持一个安静的环境,使变态蝌蚪不受惊扰,充分休息,养精蓄锐顺利完成体内各部位的转变。
2.变态后期蝌蚪需登陆呼吸,所以在建造蝌蚪池时坡度要小些,若达不到要求应增放些木板等漂浮物,给予登陆休息。
3.变态后的蝌蚪应立即设置饵料台,开始投喂活饵料,使幼蛙及时生长、发育。
(五)病害防治
蝌蚪在饲养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疾病主要有下列几种,
1 .车轮虫病 此病多发生在密度大,拼抖发育缓慢的他中,得病的蝌蚪全身布满车轮虫,肉眼观察可见其尾鳍出血,常浮于水面。
治疗方法:是使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潇洒泼洒,使池水浓度达l.4 10-6。
2 .气泡病 此病是由于水体的溶氧、氮气等气体太高,被蝌蚪吸入体内而发病。患气泡病的蝌蚪身体膨大,抑游水面,肠内充满气体。
治疗方法:将发病蝌蚪捞出置于清水中暂养1~2 天,不投饵料,病情好转时再放回原池,全池更换新水。
3 .水霉病 该病是由于对蝌蚪捕捞和搬运时操作不慎皮肤损伤,致使水霉的菌丝深入肌肉,蔓延扩展而成。发病蝌蚪游泳失常,食欲减退,疫弱死亡。
防治方法:蝌蚪培育池要用生石灰彻底消毒,对发病蝌蚪可用5 10-6 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30 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