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9069291
 
农业致富网 » 资讯 » 农业新闻 » 正文禽病诊治 牛病诊治 羊病诊治 兔病诊治 猪病诊治 宠物医院 其他动物疫病 疫苗应用 兽药应用 疑难问答 

农产品滞销的根源和解决办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进入2012年下半年以来,全国各地农产品季节性滞销的信息再次此起彼伏,在生鲜果蔬农产品领域尤为突出。甘肃的苹果、陕西的红枣、山东德州的芹菜、济南的萝卜、青岛的山楂。。。。。。,众多生鲜果蔬农产品均没有逃过严重滞销、农民血本无归的悲惨命运。近的来说,北京延庆20万斤的彩椒因为一场早早而来的冬雪也出现了滞销,好在商务部启动了应急机制,北京市商务委、市农委等职能部门全力调动各大超市、批发市场各大经销商前来采购,社会各界予以全力支持购买爱心菜,延庆彩椒才终于摆脱了烂在地里、分文不回的悲剧。

  在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农产品滞销并采取各种措施合力解决这一顽症的同时,我们要深思的问题依然摆在眼前。农产品季节性滞销的深层次危害不可小视;农产品季节性滞销的根源必须深挖;在市场框架内形成农产品产销渠道顺畅运行的内生机制以此来破解农产品季节性滞销的困局迫在眉睫。

  一、 农产品季节性滞销的严重危害

  我国农产品季节性滞销的严重危害不可小视。一方面,如果这种局面不能得到有效的扭转,农民将更多地选择出外打工从而导致更多土地被摞荒的“副作用”就会随之而来。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日积月累,对我国的农业生产

  形成很大的危害。另一方面,季节性滞销循环往复的出现,会严重影响农产品仓储、深加工、包装、营销等农业后方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对于高水平、稳定性、高收益农业产业的发展危害甚大。同时,季节性滞销会造成农产品供应的剧烈波动,影响CPI的稳定以及城市居民整体的农产品消费预期,容易引起社会动荡。所以,我们必须深挖农产品季节性滞销的根源所在,最大程度地降低并减小其危害。

  二、 农产品季节性滞销的根源

  (一)农产品信息渠道不畅,农民盲目种植得不到根治 我们现有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信息形成、传递机制尚不科学完善,农民盲目种植的现象得不到根治。以最普通的大白菜流通为例,在以销地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枢纽的农产品流通渠道中(如图1所示),大白菜的流通经历了产地农户A、产地批发市场初级经销商B、集散地批发市场次级经销商C、销地批发市场大型经销商D、销地二级批发市场批发商E、社区农贸市场或便民菜店零售商F、终端消费者G共7个环节,各个环节之间全部是商品买卖的买断关系,即形成了蔬菜从生产到消费的六次交易价格信息,其中仍不排除A—B—C—D过程中某一中间运输环节出现A1、B1、C1等众多拦截收购主体,产生由A—A1—B—B1—C—C1—D更多流通环节存在的弊病。由此,从产地出发的大白菜在到达消费者餐桌之前,最终经历了多少个运输环节,形成了多少次不

  同的交易价格信息,对于我们的政府价格监测、监管部门以及消费者来说,很大程度是不透明和不可控的。

  由上述分析得出,流通过程中多次买断交易的发生促使大白菜价格信息的形成成为一个不可知、不可控的暗箱,来自大型销地批发市场的所谓权威性价格交易信息,已经与产地农产品相应的市场价值没有太多的关系。

  在我国现行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中,众多农产品如同大白菜的流通形式一样,从生产到消费各个主体之间的交易也全部是买断关系,由此带来的是农产品完全开放型供应链的形成,这就导致在全社会公布的所谓权威性农产品价格信息存在多次叠加性、不统一性、不精确性、不真实性等各类弊端,最终的结果是农产品价格信息失真,不能有效反映真实的市场供求关系,进而不能科学有效的指导农业生产,由此农民盲目跟风种植也就成为一种常态,农产品季节性滞销的顽症一直得不到根治也就成为必然。

  图1 北京以销地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枢纽的农产品流通渠道特征

  (二)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农民对中间经销商的依赖性太强

  我们现有农产品流通体系链条中间环节的组织体系尚不完善、不高效、不畅通,农民对中间经销商的依赖性太强。在以销地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枢纽的农产品流通渠道中(如图1所示),大白菜的流通过程中,B买断了A的大白菜,且A对B有严重的依赖性,因为如果B不在第一时间收购A的大白菜,A的大白菜将全部烂在地里,分文无收。

  B将集中收购来的大白菜运输至集散地批发市场,卖给C,C再次买断了B的大白菜,B对C也有严重的依赖性,因为如果C不在第一时间收购B的大白菜,B将血本无归。C将集中收购来的大白菜运输至销地大型批发市场,卖给D,D再次买断了C的大白菜,如果D不在第一时间收购C的大白菜,C的损失相较于B和A更大,且D会占用C大量的流动资金,D将C的大白菜卖完再支付C货款的情况大量存在,所以C对D的依赖性愈发严重。农产品流通的实际过程中,还有很多非常规的事情发生,比如,可能在某些时候(如集中大量收获季节)B的收货量巨大而越过了C完成了与D的牵手,或者C主动出击到地头购买了A的收成而把B晾在一边,但那只不过是少了一、二个开放供应链的中途买断人,使得B或C的收益更多了一些,但流通链条下游主体对上级主体的依赖性本质上并无变化。

  由上述分析得出,在大白菜从生产到消费的流通过程中,中间经销商对生产者以及交易价格的控制程度是最高的,而在多级中间经销商中,大型销地批发市场的坐商型经销商又处于最具垄断性和控制性的位臵,生产者则处于最弱势的位臵。

  我国的农产品流通中间经销商不是农民自愿形成的共同组织,不代表农民的根本利益,而分散的小农生产又决定了农民必须依靠中间经销商将自身农产品卖出去,获得相应的市场价值。所以,农民的农产品能不能卖出去、能不能卖一个好价格,命运完全掌握在中间经销商手中,基于此,生产一端的农民对农产品定价权的谈判博弈能力就必然极为低下。而现阶段大量中间经销商仍然游走于边缘地带,不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范围之间,所以,大量生鲜果蔬农产品在丰产后,中间经销商利用渠道优势极力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形成潜在联盟制造连接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盲区就成为严重的行业潜规则,丰产的农产品遭遇严重滞销的悲惨命运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仓储和深加工渠道不畅,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收储、加工消化能力不强

  我国仍处于小农生产的阶段,农民在农产品丰产后的自我仓储消化能力较弱,只能干等着经销商来收购,非常被动。同时,各大产、销地批发市场等流通企业又多数属非政府控股,在冷库等仓储设施投入上严重不足,直接后果是缩短了丰产农产品的存储寿命,关键时刻对挽回生产者的损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同时,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弱,冷藏保鲜手段低,也是无法缓解农产品滞销的问题之一。据统计,发达国家农产品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产值之比为1:3到1:4,而我国则为1:1或稍多一些。水果经过采后储藏加工,国外增值比例为1:3.8:我国是l:1.8的水平。我国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为1%.保鲜储藏比例不足20%,加工比例不到10%。

  三、破解农产品季节性滞销的思路和对策 (一)破解农产品季节性滞销的思路

  破解农产品季节性滞销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且将其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事前控制是指要解决农民盲目跟风种植的问题,确保农产品不多种、不滥种。事中控制是指要解决农民对中间经销商的严重依赖问题,以及丰产后中间经销商对农民的价格盘剥问题,确保农产品种多了能卖出去,且蛛网模型的放大效应不受人为因素超出经济学内在运行机制本身。事后控制是指要解决农民丰产后的仓储和深加工能力太弱的问题,确保农产品种多了不烂在地里,能保值保质,能在下一周期中上市获得相应的市场价值。按照上述思路,提出以下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二)破解农产品季节性滞销的对策建议

  1、加快建设公营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全国统一的农产品产销对接信息平台

  我国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主要以对手交易方式为主,这种“一对一”的交易方式影响了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形成作用的发挥,对于形成科学、精确的农产品价格信息,以此来指导农业生产,避免农产品滞销现象的发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传统的对手交易透明度较低,各批发市场之间处于相互独立状态,未形成一盘棋联动,缺乏统一而权威的价格信息,这给交易主体的信息搜寻带来了较大难度,从而难以有效地降低交易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对形成全国统一的农产品产销对接信息平台非常不利。

  公营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最鲜明的特征之一就是全程实现统一电子交易,推行拍卖交易,杜绝落后的传统对手交易,以此可以实现批发市场对每类农产品成交价格的全程控制,得到最精准的价格信息。但现阶段中国要实现拍卖交易还存在诸多难点。为此,我们要加快建立公营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引领行业发展方向,循序渐进的改变国民关于农产品批发市场落后交易方式的思维认识误区,先从实现农产品电子结算做起,为农产品价格信息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形成全国统一的农产品产销对接信息平台,为治理农产品滞销顽症提供有力抓手和平台。

  2、加快建设公营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逐步推进“农产品协议流通”模式的实施,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市场的契约稳定性供应,保护生产者的市场定价权,加快建设公营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以这一类型的市场为中介核心平台和基础,逐步实施“农产品协议流通”模式。“农产品协议流通”是指在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中各利益相关方,以各种协议契约的形式明确各自的社会分工、责任及权利,使得农产品的生产要素和流通要素依据各方在生产和销售中的优势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从而提高流通效率并产生更大的效益。“农产品协议流通”作为一种把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紧密联结起来的流通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各方在市场中的企业化程度,提升了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价格稳定性和科学性、食品安全性和可追溯性,并且作为一种联结农产品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的供应链(或供应链片段),具有更好的稳定性、灵活性和盈利性,是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消除农产品季节性滞销、提升生产者对于农产品的定价权,确保生产者获得应有的收益,带动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3、加快建设公营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依托交易方式的现代化形成倒逼机制,加速提升农产品中间经销商的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

  农产品中间经销商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力量,是一把双刃剑。为了完善我国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不断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必须改变现有中间经销商散乱、无序、控制垄断农产品价格的弊病,采用相应的市场组织形式提升农产品经销商的现代化水平。

  公营公益性批发市场通过对进入市场交易主体相关资质的规定,以及交易方式的规范化,形成倒逼机制,促使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经销商的不断发展壮大,逐步成为批发市场的经营主力,并成为政府可控的连接生产和消费的透明化中间主体,为破解农产品季节性滞销问题提供组织基础。

  4、加大对农产品仓储和深加工基础设施的政策扶持,增强政府调控能力

  为了破解农产品季节性滞销这一顽症,政府相关部门要以国有的大型流通企业为抓手,加大对农产品仓储和深加工基础设施的政策支持,确保相关农产品丰产滞销后,政府有调控能力,可以调动国有的仓储和深加工设施缓解农产品滞销的困境,为丰产的生鲜农产品寻找市场出路提供时间差和其他途径。

  这一年不可谓不风调雨顺,这一年又为何让很多农民的 心跌宕起伏。 虽然朴实、勤劳的中国农民有曾国藩的“打掉牙和血吞”的忍耐力。然而,忍耐是解决问题 的金钥匙吗?明年会怎么样, 后年又将如何?我不知道这份 “晦气” 会落在哪个农产品上面, 但我敢断言,2012 年依然会有农产品“滞销”的情况出现, “菜贱伤农”依然会继续上演。

  原因何在,因为我们无论怎样的亡羊补牢,怎样的奔波呼吁,都只是在农产品产供销的 大门外徘徊, 还没有拿到那把打开门的金钥匙。 在问题出现时, 无论是行业内的专家、 学者、 教授、顾问,还是像我这样的涉足农业领域不足 3 年的“菜鸟” ,都在用不同的方式、不同 的声音,为解决“滞销”这同一问题贡献着不同的力量,为这种现象寻找着原因。综合网络 及各种媒体的给出的答案,无非是今年“老天爷”给力,赐给农民一个丰年,同时去年对应 的农产品价格走高,农民跟风种植,使得今年的产量猛增(如,内蒙土豆产量增加了一倍) , 市场的供给大于需求,价格不断下降等。

  但是,我想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他们并不想知道“灾难”是怎没来的,他们最想知道 的是“灾难”是怎么没的。于是各种解决之策出现了(总结四条) :

  一个是通过微博、qq、 在村村乐发布供求信息等形式传递滞销信息, 号召更多的消费者关注滞销情况并购买滞销农产品。

  第二种是各地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集体购买滞销的农产品然后发给职员当做福利。

  以上两种方式看上去很能体现我们这个民族的伟大的凝聚力,但是对于解决实际问题, 确实有些杯水车薪。

  第三种是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在流通中设置快速通道。关于这个问题,我记得在今年 5 月份,广东卫视的一期财经郎眼节目中,曾专门就“菜贱伤农”的问题进行探讨,郎咸平 教授就明确指出, 农产品流通环节并不是农产品价格问题的关键, 关键在于农产品进入城市 后政府所“给予”的关照,也就是进入批发市场的各种税费。如果政府能够把这笔费用补给 农民,相信会对农民是个利好。

  第四种是号召超市进行农超对接。但这种呼吁着实让很多超市感到“挠头” 。因为超市 的采购一般都是采用“订单采购”的方式,也就是说当前的农产品采购在几个月前就已经定 好了。比如在 10 月份央视走基层采访内蒙古土豆滞销问题时,有两个家合作社没有受到影 响,一个是因为家里的地窖充足,另一个则是之前已经与北京华冠超市签订了采购协议。另 一方面则是进入超市的农产品都有比较严格的标准, 换句话说市场滞销的产量虽然多, 但能 进入超市的却很少。

  综上四条,不禁惊奇的发现,这些办法都是临时性举措,都只能用来做亡羊补牢,那么 我国的农产品 “滞销” 问题到底出路在哪?我认为在我国农产品尚未形成规模化集约化之前,所有业内或是关注、关心我国农产品问题的人士应该用所在行业内一流的工作水准直接的、 间接的解决“三流”问题。

  一是信息流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互联网发展形势一片大好, 但我国的农产品依靠互联网 传递信息的能力还处在初级阶段, 甚至连初级阶段都够不上。 内蒙古农业大学的盖志毅教授 在我们制作“我拿什么拯救你——武川土豆”的网络专题时就曾说过,如果在土豆种植未开 始时,几个重要省份的副省长能够开个碰头会,就预计的种植面积、产量进行汇总并及时引 导协调农民的种植方向,也许就不会出现今年土豆滞销的情况了。另一方面,就是要何建立 一个连接供需双方信息的对接平台。 我国的官方的、 非官方的 “农产品” 类的网站数以千计, 但是却没有一个完善的。 各级政府的农产品信息网有信息、 但是没有推广, 用户体验度也差, 整体来说就是一个面子工程。非官方的农产品信息又存在着信息收集难、更新慢的问题。而 这个问题的症结还是在我国农业互联网“最后一公里”上,也就是说现在绝大部分农民还不 经常上网,更不要提更新信息、在线交易了。

  二是物流的问题。有人说,解决农产品“滞销”的问题关键就是跳过层层的中间环节, 直接让农民和超市(农超对接) 、餐饮企业(农餐对接) 、批发市场(农批对接) 、高校(农 校对接)等就行了。然而这种跳跃又谈何容易。这其中首当其中的就是物流问题。如果没有 那些统购、统运、统销的中间环节的存在,农民自己完成运输销售的成本会更高,而且还会 附加时间、精力等各种机会成本在其中。物流解决不了,从农产品的产地完成的电子商务也 就无法进行。我国物流业发展势头虽然强劲,但依然存在着问题,主要是:一是全社会物流 运行效率偏低,社会物流总费用与 GDP 的比率高出发达国家 1 倍左右;二是社会化物流需 求不足和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 “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物流运作 、 模式还相当普遍;三是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尚未建立布局合理、衔接顺畅、能力充分、 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物流园区、物流技术装备等能力有待加强;四是地方封锁和 行业垄断对资源整合和一体化运作形成障碍,物流市场还不够规范;五是物流技术、人才培 养和物流标准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物流服务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

  三是资金流的问题。 在以支付宝为首的第三方在线支付系统的诞生和发展, 以及银行的 线上线下转账业务的普及。资金流是以上“三流”中,技术保障最好的一项。但在实际操作 中,也存在着至少两个问题。一方面是在农超对接环节中,一般都是先采购,后付款。据了 解有时会出现几个月才回款的情况,这就直接影响到了农民的再生产。另一方面则是,支付 手段虽多,但它是基于农民对电子商务的信任、以及熟悉利用的基础才能使用,而在一两年 内,我国绝大部分农民尚不能完成这个转变。 

分享与收藏:  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

新闻视频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最新文章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闽ICP备20220158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