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9069291
 
农业致富网 » 资讯 » 致富模范 » 正文禽病诊治 牛病诊治 羊病诊治 兔病诊治 猪病诊治 宠物医院 其他动物疫病 疫苗应用 兽药应用 疑难问答 

山里的土特产被他销售到全国各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你以前干什么?”

“我以前就是个农民。在山里收购木耳、香菇,后来进城开门市部,成立土特产销售公司。”

“你有过挫折吗?”

“有。就是没说起过。”

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后,郑文山积极响应号召,踊跃捐款捐物12万余元。同时,资助城关镇赵坝村6名困难家庭孩子和3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他的精神受人称赞,有人写诗表扬他:扎根山区找市场,勤奋淳朴受夸奖,山沟特产销四方,回报家乡美名扬。 郑文山说:“作为一名农民,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为我实现梦想插上了翅膀,让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我搞农副土特产品经销,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大山沟里的土特产走向全国各地,让乡亲们早日告别贫困。” “康县出产的黑木耳、香菇、茶叶等土特产品,每年将近五分之一是郑文山销售出去的,他为康县土特产走出大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当地群众说:“郑文山用2万元起家,把农产品公司发展到现在销售收入超过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他的创业致富路令人佩服。” 郑文山是个立足农业特产创业致富的能人。   

山里的土特产被他销售到全国各地

“我能实现致富梦,离不开党的富民政策,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更离不开吃苦耐劳的妻子。”回忆自己30多年的创业之路,郑文山流露出深厚的感恩之情。 郑文山今年53岁,甘肃省陇南市康县城关镇郑家沟村村民。1977年,他高考落榜后,怀揣致富梦想,一个人踏上南下的列车,到广州去尝试打工。 1985年,看到土鸡市场火爆,价格上涨很快。郑文山觉得有利可图,便东拼西凑3000多元钱跟别人合伙办了一个养鸡场,当时因为缺乏科技知识,没有防疫意识,导致1000多只鸡得瘟疫,几天时间全部死亡,自己的钱赔光不说,还欠了一些债,创业失败的他为了还债,便告别了家人只身前往广州打工。   

1986年冬天,郑文山辞掉了广州一家大企业的工作,瞅准家乡的土特产回乡创业。   

当时,康县乡村集市上农民出售的黑木耳、香菇等土特产物美价廉。山区道路都是羊肠小道,许多农家的土特产运不出来,郑文山决心收购贩卖土特产。 最初的几年,每天天不亮,郑文山便骑着自行车到几十公里外的阳坝、铜钱、碾坝、豆坝等乡镇收购木耳、香菇、核桃、药材等土特产品。收回后,细细筛

选、包装、向外推销。 为了收到更便宜新鲜的山货,他一天时间要翻越五六座大山,趟10多条河沟,走十几个村子。一路上,渴了就喝点路边的山泉,饿了就啃点出门时带的干馍。每天很晚赶回家,他都累得腰酸腿疼,脚板上也磨起了泡。 郑文山的妻子娄玉芹将收回来的山货进行拣渣、筛选,然后用塑料袋封装,在集市上摆摊销售。“辛辛苦苦一年多下来,除去家庭日常开支,赚一万多元,那在当时是个不小的数目。”回想起创业起步的情形,郑文山仍然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   几年时间,他将陇南康县各乡村生产的木耳、香菇、蕨菜、核桃雄花蕊、黄花菜等土特产大量销往兰州、成都等城市。有人这样描述:“能吃苦的郑文山,一杆旧秤背上山。一条麻袋装山货,一辆破车山里颠。一年四季人不闲,一毛一角赚万元。”   1992年秋天,郑文山注意到当时街上出售的鲜核桃每斤售价2元多,而商店里的核桃仁一斤卖12元。他心里盘算,觉得停留在原料“收购---出售”这样的简单模式上,挣不了大钱。   

1993年春,郑文山有了自己的第二次创业梦想。“陇南康县有着丰富的土特产资源,要是延长产业链条,附加值更大,应该搞点加工。” 由于长期接济亲戚、资助弟、妹上学,郑文山没有积攒下多少钱。郑文山拿出了仅有的2万元,又向银行贷了2万元,在县城租了一间20平米的铺面,开始进行土特产品“收购—加工—销售”生意。   为了打开市场,郑文山白天到各乡镇农贸市场找货源,妻子在商店销售,晚上他和妻子一起对产品进行筛选、加工、包装。3年时间下来,郑文山不仅还清了银行的贷款,还有了20多万元的积蓄。   

1996年,郑文山筹资200多万元,在县城成立了占地900多平方米,集食用菌、茶叶、药材等农副土特产品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经营实体——康县兴源土特产经销中心,中心有一座加工厂和100多平方米的商业铺面,拥有员工25人。加工和经营品种也发展到银耳、猴头菇、花椒、天麻、核桃油、橄榄油等40多个品种。 2004年春,郑文山注册成立了康县兴源土特产商贸有限公司,先后在兰州、天水、武都及周边县区设立了销售网点,市场拓展到天津、上海、北京、西安、重庆等地。 2008年“5.12”大地震后,公司租用的厂房严重受损成了危房,震后又连日大雨导致生产车间进水,所有的产品和包装都被雨水浸泡,导致价值20多万元的食用菌变质,价值50多万元的包装损毁不能使用,公司在一夜之间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近乎破产。公司受损的同时家里的房子也成了危房,不能住人。两方面的打击没有使郑文山失去斗志,他擦干眼泪,挽起袖子默默的走进厂房把还能使用的货物搬出来晾晒。被他的精神所感染,职工们也都坚定了信心,大家一起晾晒货物,清理包装。“从头再来,公司还在,牌子还在,梦想还在,志气还在。”郑文山如是说。他又重新鼓起勇气,推出那辆陪了他十几年的自行车开始了收购贩卖之路,每天天不亮,他便骑着自行车到全县各乡镇收购,实地查看各地联系户土特产生产种植情况,顺便收购新鲜的山货,晚上把货拉回家进行加工。就这样苦干了两年时间,公司又恢复了往日的元气。   

2009年秋,郑文山当选“全国创业之星”,公司“康耳”牌商标被评为甘肃省著名商标。2010年冬,他租用的厂房被收回,公司一下子没有了生产场地,没有办法的他只能把包装和原料全部码在自己家里。“那时候家里的床都只留了一半,另一半放的都是货。”郑文山说:“好几个货单都快到期了,工人们没有生产车间,我就在院子里搭了一个简易棚子,四面围上竹篱笆作为临时生产场地加工货物。半年时间里跑遍了周围所有地方寻找合适场地,最终租用了黄金公司在王坝的旧厂房后情况才得到好转。”   为了扩大加工规模,2012年春,公司征地15亩,投资2086万元,兴建集土特产加工、研发、展销于一体的标准化农产品加工厂一座,当年营销量达到280吨,实现销售收入2086万元,实现利税188万元。新增就业岗位60余个。 一人富,不算富。从开办专卖店到现在的20年时间里,郑文山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倾心帮助、带动全县土特产品种植农户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先后与全县156户农户签订了农产品和食用菌常年购销合同,与全县近30户个体小商贩建立了营销关系,指导他们按市场行情发展和收购加工产品,保证产品销路畅通。 其中20多家农户发展土特产品贩运销售,15户农民开办起土特产经营门店。带动上千人种植天麻。 2012年4月,郑文山和王坝乡鸡山坝村、李家庄村、王坝村、长坝镇花桥村、段庄村等村签订了核桃种植管理和销售协议,协议期限为10年。持续几年的带动发展,当地有1000多户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郑文山2015年被评选为省劳动模范。【陇南市委报道组】

分享与收藏:  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

新闻视频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最新文章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闽ICP备20220158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