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9069291
 
农业致富网 » 养鱼频道 » 鱼病防治 » 正文禽病诊治 牛病诊治 羊病诊治 兔病诊治 猪病诊治 宠物医院 其他动物疫病 疫苗应用 兽药应用 疑难问答 

黄沙鳖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文章摘要:   黄沙鳖(Truogxsinensis),为中华鳖地方种,其主要特征为:鳖裙比较宽而厚,体色较黄,腹甲有几个黑灰色斑点,背部光滑而无疣粒,这些特征易与湖南中华鳖、日本鳖、山瑞鳖区分。黄沙鳖是名�...
黄沙鳖( Truogx sinensis ),为中华鳖地方种,其主要特征为:鳖裙比较宽而厚,体色较黄,腹甲有几个黑灰色斑点,背部光滑而无疣粒,这些特征易与湖南中 华鳖、日本鳖、山瑞鳖区分。黄沙鳖是名贵经济水产动物之一,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桂平市自1992年起即有农户收集江河野生苗种进行人工养殖,并随之进行人工繁殖成功, 至2001年全市放养面积达87hm2,产量290t,产值6380万元,成为桂平市新兴水产养殖热点及渔业经济主要增长点。近年来,笔者跟踪调查研究黄沙鳖的病害情况,发现尽管黄沙鳖具较强的抗病力,但在人工养殖条件的每个阶段均有患病情况发生,且危害较严重。黄沙鳖系爬行类,对众多常规药的适应有一定的特异性,有些疾病还相当棘手。本文将根据多年实践经验,介绍黄沙鳖常见病害及其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1 水霉病

水霉病是一种真菌感染而引起的疾病,主要危害稚、幼鳖,对成鳖危害不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水温20℃以下较为常见,弱酸性水环境及水质清寡、鳖体受伤的条件下容易滋生水霉。水霉寄生在稚、幼鳖的体表、四肢等部位,呈灰白色或褐色的棉毛状,病鳖焦 燥不安,或在水中狂游,消耗体力,或与其它固体摩擦,引起更大面积的创伤,最后导致病 鳖负担沉重,食欲减退或拒食,最终消瘦而死亡,具体防治方法如下:

苗种下池前,用生石灰200ppm浅水清塘,尽可能在弱碱性环境下培育苗种;保持池水一定肥度,透明度控制在25~30cm,水质呈绿色或茶色;在搬池、点数、运输时,要谨慎操作,尽量避免鳖体受伤;保持环境安静,让鳖能无顾忌地爬到池坡、沙地晒背,以借助日光的紫外线杀霉菌。当发生水霉病时,用4ppm的孔雀石绿浸泡病鳖8~10h,侵袭体上的霉会自行脱 落而治愈。

2 白眼病

白眼病又称红眼病。主要危害稚、幼鳖,成鳖患病较少。该病春、秋、冬季均可发生,但以越冬后数月为流行盛期。病鳖眼部发炎充血,眼睛肿大,眼角膜和鼻粘膜因炎症而糜烂,眼球外表被白色分泌物盖住。患病后,病鳖用前肢摩擦眼部,行动迟缓,不再摄食,严重时,眼睛失明,最后瘦弱而死亡。主要防治方法为:

(1)浸浴。用30ppm的呋喃西林或呋喃唑酮溶液浸浴,水温20℃以下时,40~50min,20 ℃以上时,30~40min。

(2)遍洒。用呋喃唑酮1.2~2.0ppm或红霉素0.8~1.5ppm全池泼洒,也可用10ppm的食盐水全池泼洒。

(3)使用的工具用10%的食盐水浸泡30min消毒。

3 红脖子病

红脖子病又称大脖子病,是成鳖养殖期间的一种严重疾病。在养殖密度高,水温变化大,水质差,鳖体受伤,突然变更饲料和饲养管理不善的状况下,极易发生此病。流行季节为3~6月。病鳖颈脖充血红肿,伸缩困难,有的腹甲出现多个大小不一的红斑,并逐渐溃烂,眼睛白浊,严重时失明,舌尖、口鼻出血,病鳖大多在上岸晒背时死亡。该病目前尚无特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应尽量做到早发现,早用药。可采取下列方法防治。

(1)立即隔离病鳖,对病鳖个体用链霉素等抗生素进行注射治疗,注射量为每公斤鳖 重20万单位,轻者1次可治愈,重者注射2~3次。

(2)鳖池用80ppm的生石灰或3~4ppm的漂白粉泼洒,病重时持续2次,隔天1次。

(3)投喂药饲,控制病情发展。可采用土霉素、氯霉素、呋喃唑酮或磺胺类药物,按每公斤鳖体重0.2g投喂,第2天至第6天减半。

4 腐皮病

腐皮病又称皮肤溃烂病。主要是由于鳖互相搏斗咬伤后,细菌继发性感染所致。该病流行季节长,从5月至9月整个鳖的生长阶段均可流行,发病率高,危害性大。体表糜烂和溃烂是该病的主要症状,首先体表某处皮肤发炎、肿胀,发炎处皮肤组织逐渐坏死,变成白色或黄色,接着患部崩溃形成溃疡,随着病灶的扩大,溃疡的增多与增大,肌肉与骨骼裸露,严重者,颈部骨骼露出,四肢烂掉,爪脱落,而导致死亡。防治方法为:

(1)避免鳖相互撕咬受伤,放养规格均匀,健壮无伤的鳖苗,入池前用五万分之一的高 锰酸钾浸洗30min消毒。

(2)用10ppm的磺胺类药物或链霉素、氯霉素等浸洗病鳖30~48h,或用30ppm的呋喃唑酮浸浴30~50min,反复多次可治愈。

(3)在饲料中加入土霉素、金霉素或氯霉素等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投喂,投喂方法是每公斤鳖重用药0.2g,第2天至第6天减半,连续2~3个疗程。

5 出血病

出血病又称出血性败血症。本病一般在饲养密度较高的鳖池爆发,流行季节是6~9月,病程短,死亡率较高。出血是该病典型症状,背壳和腹部底板出现直径2~10mm大小的出血点和出血斑,并常伴有化脓或糜烂症状;颈部呈水肿状,口、鼻流血;肠道出血和肠粘膜溃疡,肝、肾出血性病变;病鳖行动缓慢,反应迟钝。防治方法为:

(1)制备土法出血病疫苗,对鳖体进行免疫注射,增强鳖自身抵抗疾病能力。疫苗注射量一般为每公斤体重0.5~1.0ml。

(2)采用综合法进行治疗:将病鳖在200ppm的福尔林液中浸浴10min后,逐只清除化脓性痂皮及溃烂组织,涂抹磺胺或红霉素软膏,口服磺胺类药物(每公斤体重0.5g),脱水治疗连续4d,原池用4ppm的漂白粉连续泼洒2次。

6 洞穴病

洞穴病又称穿孔病、烂甲病。流行季节是4~10月,5~7月是流行高峰期。发病初期,病鳖背、腹甲及裙边出现若干个疮痂,直径0.2~1.0mm不等,其周围出血,疮痂挑开之后可见甲壳穿孔,穿孔处流血不止,未挑开的疮痂,不久便自行脱落,在原疮痂处留下一个个的小洞,洞口边缘发炎,轻压有血流出,严重者可见内腔壁。防治方法为:

(1)饲养池用50~60ppm的生石灰泼洒2次,每隔5d1次。

(2)用清水洗净病鳖后,用干净的竹尖挑掉病鳖体表所有疮痂,随即用碘酒涂抹伤口,接着以30ppm的呋喃西林液浸浴病鳖30~40min,然后再用红霉素软膏涂抹病鳖伤口。

7 越冬死亡症

该病发生于11月至次年5月鳖的越冬期或越冬后,死亡者大多是亲雌鳖和体重10g以下的稚鳖,死亡率较高。其病状:鳖体消瘦,背甲颜色呈深黑色,失去光泽,有时还呈现出肋骨的外形;鳖的裙边柔软不坚硬,并出现皱纹;鳖活动力减弱,用手拉住后肢,回缩力极弱;摄食力差,常衰弱地躺在岸边与晒台上。防治措施如下:

(1)越冬前进行强化培育,以增强鳖的体质。在秋后气温下降时进行一段时间的保温养殖,延长鳖越冬前的生长期。

(2)用生石灰清塘消毒。冬眠前,将鳖捕出放干池水,用生石灰100kg/667m2全池泼洒,曝晒3~4d后将水加至1.5m,毒性消失后将鳖放入越冬。

(3)加强冬眠期的管理。冬眠期不要搅动池水,以免鳖受惊,干扰冬眠;水温在16℃以下时,不要清池盘点。
分享与收藏:  养鱼频道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

新闻视频

 
推荐图文
推荐养鱼频道
最新文章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闽ICP备20220158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