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9069291
 
农业致富网 » 养牛频道 » 牛病治疗 » 正文禽病诊治 牛病诊治 羊病诊治 兔病诊治 猪病诊治 宠物医院 其他动物疫病 疫苗应用 兽药应用 疑难问答 

几种原虫病对当前牧场奶牛的危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几种原虫病对当前牧场奶的危害

 

根据国内外报道,原虫是目前危害养牛业的一类重要寄生虫,其中以球虫、隐孢子虫、胎儿毛滴虫、新孢子虫引起的疾病对奶牛危害较大,是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原虫病。发病时,球虫、隐孢子虫主要会引起犊牛腹泻,阻碍犊牛正常生长;胎儿毛滴虫、新孢子虫则引起怀孕奶牛流产,或造成犊牛存活率降低,并直接影响产奶量。具体分析如下:

球虫病概述奶牛球虫病是由球虫寄生于肠道引起的以出血性肠炎为特征的疾病,全世界报道的牛球虫有19种,我国报道有16种,多发生于犊牛。病原主要是牛艾美耳球虫和邱氏艾美耳球虫。

当犊牛吞食了感染性卵囊后在体内肠道上皮细胞繁殖,形成卵囊后排除体外,在体外适宜条件下又可形成孢子化卵囊,孢子化卵囊具有感染性。据我们2003年调查上海地区的七个牧场显示,0-6月龄犊牛球虫发病率为14.4%,牧场之间发病率差异较大,这需要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

危害犊牛一般为急性经过,病程约一周到两周左右。由于球虫主要在大肠内繁殖,会致使肠道粘膜上皮大量脱落,进而出血。犊牛表现出精神萎靡、血便、腹痛、脱水,严重者死亡。若治疗不及时,后期往往会伴随继发感染,体温升高。慢性病例则会逐渐消瘦、贫血,形成僵牛甚至死亡。这对后备牛的储备,保证牧场生产中的连续性是一个威胁。

解决之道对目前上海地区牧场而言,所需要做的是将预防措施落实到位。尽管牧场已经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但在做的过程中缺少监督机制,没有规范化。建议加强监督,责任落实到个人,药物预防要按规定剂量、规定时间操作,保持环境干燥、清洁,定期消毒。尽量做到每一项工作都有临床记录,以保证预防措施到位。

对于已经发生了球虫病的牧场,只要及时治疗,一般都会有很好的效果。具体措施简要归结如下:(1)分群饲喂。(2)牛舍、器具等定期消毒并记录,保持牛舍环境清洁干燥。(3)饲喂的代乳或者初乳质量要可靠,未被污染。(4)药物预防,主要有氨丙林、磺胺类药和抗菌增效剂等,值得注意的是要按规定剂量和时间用药,防止产生耐药性,并要有记录。

隐孢子虫病概述奶牛隐孢子虫病是由鼠隐孢子虫和小隐孢子虫寄生于牛肠道,特别小肠后端引发的疾病。该病是一种呈世界性分布的人畜共患病。对奶牛而言,能引起犊牛严重腹泻,会给养牛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该病还会引起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为世界上最常见的6种腹泻病之一,也能引起人(特别是免疫功能低下者)患病。

隐孢子虫的生活史简单,不需转换宿主就可以完成内生阶段,随犊牛粪便排出的卵囊具感染性。其中鼠隐孢子虫可引起中等程度的腹泻,小隐孢子虫可引起水样腹泻,主要集中发生在3周龄左右的犊牛。国外报道犊牛(4-17日龄左右)发病率达50%以上,国内在北京、湖南、河南等省市调查的感染率为5.3%~40%,上海地区发病率调查还在进行中。国内外常用的检测方法为涂片染色和PCR法。

危害本病的临床症状和严重程度取决于宿主的免疫功能与营养状况。食欲下降、腹泻、脱水是本病的主要特征。若单独感染腹泻可持续7天以上,继发感染或者混合感染则会出现脱水、酸碱失衡、腹泻等,加上营养不良也会引起僵牛,进而影响牧场的后备牛体系建设。

解决之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对消除本虫的感染是必不可少的。不论免疫功能是否正常,感染本虫后血中均可检出特异抗体。但因该虫寄生于肠粘膜表面,体液中的抗体可能不起完全保护作用,但能降低再感染的严重性。所以在目前饲养条件下,对于犊牛而言,应及时饲喂初乳,这对提高犊牛免疫力尤其重要,也是最简单又最有效预防犊牛腹泻的方法。同时牧场不能一味追求降低成本而使用低质量的代乳粉,否则容易造成一旦发病就是成批发病的不良局面,对牛群今后发育影响深远。

新孢子虫病概述新孢子虫病是近年来才确认的一种新寄生病。病原是犬新孢子虫,可以感染犬、猫、牛、等动物,是一种动物源性疾病,主要寄生于中枢神经系统、肌肉、肝脏、脑及其它内脏,引起已孕畜流产、死胎以及新生胎儿运动神经系统障碍为特征的疾病。迄今为止,经胎盘感染是已知的惟一途径,可在新生胎儿的肌肉、肺呼出物、皮肤脓包渗出物、脑组织检查到新孢子虫,多出现在怀孕后4-6个月。

该病呈世界性分布,国外奶牛感染率为10%~40%,最高可达82%,是奶牛流产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病已成为国际寄生虫界研究的热点,我国对该病的研究仅限于血清学调查。刘群等(2003)报道,北京及山西部分牧场有流产史的牛新孢子虫抗体阳性率为23.5%,且所有被检血清均为龚地弓形虫抗体阴性。目前上海对该病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危害成乳牛感染后可引起流产、死胎,或者新生胎儿表现运动神经系统障碍,出生犊牛成活率低下等。迄今为止,经胎盘感染是已知的惟一途径,但在新生胎儿的肌肉、肺呼出物、皮肤脓包渗出物、脑组织中均能检查到新孢子虫,相关研究在进行中。事实上流产是牧场管理人员不愿看到的,其对牧场损失不言自明。

解决之道目前没有特效的解决办法,但从防疫的角度可以看出,加强牛群环境管理,杜绝传染途径是比较可行的措施。保证牛床等正常情况下的干燥清洁卫生,做好日常的消毒工作,并确保消毒效果。

胎儿毛滴虫概述牛胎儿毛滴虫病是由胎儿三毛滴虫寄生于牛生殖道引起的疾病。该病呈世界性分布,主要发生在母牛怀孕后3-5个月。毛滴虫病被国际兽医局(OIE)列为B类疾病,我国列为三类疫病。该病主要通过自然交配和人工授精的精液以及器械传播。国外的报道显示该病感染率维持在2%~5%的水平,而在有些地区感染率达到15%~40%。国内尚未有相关感染率的调查研究报告。

危害主要危害在于引起奶牛生殖器官炎症、死胎、流产和不育等,临床表现有脓性卡他性阴道炎、子宫内膜炎等。

解决之道保证精液来源的可靠性,开展人工授精和加强检疫,在输精时应注意手臂、输精器械的消毒。

总之,从当前牧场管理现状来看,尤其需要加强后备牛只的管理,对喂初乳、药物预防疾病等具体工作进行监督,责任落实到个人,并做到有详细的记录。只有将每一项具体工作落到实处,才能有牧场牛群的良性健康发展。
 

分享与收藏:  养牛频道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

为您推荐更多相关文章

新闻视频

 
推荐图文
推荐养牛频道
最新文章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闽ICP备20220158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