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9069291
 
农业致富网 » 动物病疫 » 牛病诊治 » 正文禽病诊治 牛病诊治 羊病诊治 兔病诊治 猪病诊治 宠物医院 其他动物疫病 疫苗应用 兽药应用 疑难问答 

肥胖母牛综合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肥胖母综合征,又称牛的妊娠毒血症或牛的脂肪肝病。其发病原因为母牛怀孕期间过度肥胖,常于分娩前(肉用母牛)或分娩后(乳用母牛)发生以厌食、抑郁、虚弱为特征的疾病,死亡率很高,与绵的妊娠毒血症类似。因主要发生于肥胖母牛,故称为肥胖母牛综合征。之所以称为综合征,是由于本病由多种原因导致。乳牛常在分娩后,泌乳高峰期发病,有些牛群发病率达25%,死亡率达80%,肉牛发病率较低,但死亡率很高。

  饲养因素:在泌乳后期或干乳期,能量物质摄入过多,如饲料中谷物或青贮玉米太多,致使妊娠后期肥胖,加上分娩、泌乳等应激作用可诱发本病。另外,如果饲草中混有较高量的有毒羽扇豆类饲草,可加速本病发生。

  管理因素:应将妊娠后期母牛与正在泌乳的牛群分开饲养,并喂给不同的日粮(如干奶前期的低能量日粮),否则可促使本病发生。妊娠后期对偏胖母牛饲料中能量物质逐渐减少,以便发挥其自身调节功能,并能耐过产犊应激,常可减少或避免疾病发生。

  另外,母牛怀双胎,同时伴有缺钙,或受多量内寄生虫感染,可使发病几率升高。

  本病的发病机理为:分娩、泌乳等应激作用,使机体对能量需求剧增,如摄入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则可造成体脂动员,脂肪分解使游离脂肪酸大量增多,并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沉着,妨碍肝脏其它功能(如合成糖元、合成蛋白质)的发挥,致使体脂分解更剧,呈恶性循环状态。另外,有毒羽扇豆、四氯化碳、四环素等可损伤肝细胞,蛋氨酸、丝氨酸缺乏可影响脂蛋白合成,胆碱缺乏可影响脂肪从肝脏向脂肪组织运送,所有这些因素,都可诱发脂肪肝生成,而妊娠期间太胖、分娩前后体脂消耗过多,肝细胞变性是构成脂肪肝综合征的主要因素。

  患畜通常表现为:异常肥胖,背脊展平,体况评分一般在4分或更高;产后几天内呈现食欲下降,并逐渐停食。动物虚弱、躺卧、体内酮体增多、酮尿,但按酮病治疗几乎无效。牛群中常有真胃扭转、前胃弛缓、胎衣不下、难产现象。部分牛还可出现神经症状,如举头,头颈部肌肉震颤,最后昏迷,心动过速。耐过疾病的动物常有休情期延长,牛群中不孕症比例增高。肥胖肉母牛于产犊前表现不安,易激动,运步不协调、粘着步,粪少而干,心动过速。脂肪肝现象于产犊前2个月发生时,患牛常有较长时期(10~14d)停食,精神抑郁,躺卧,粪稀少且臭,死亡率高,病程为10~14d,患畜最后昏迷并在安静中死亡。

  实验室数据显示:患病动物常有低钙血症(60~80mg/L),血清无机磷浓度升高达6.46mmol/L(200mg/L)。开始时呈低糖血症,但后期呈高糖血症。血液中酮体、谷草转氨酶(GOT),鸟氨酰基转移酶(OCT)和山梨醇脱氢酶(SDH)活性升高,明显的酮尿和蛋白尿,白细胞总数升高。

  临床剖检可见:肝脏轻度肿大,黄白色,脆而油嫩,肾小管上皮脂肪沉着,肾上腺扩大,色黄。真胃内常有寄生虫侵袭性炎症和霉菌性瘤胃炎及霉菌性灶性肺炎。

  诊断要点:本病奶牛常发生于产后,肉牛多发生于产前,患牛发病前膘情很好,多肥胖。常于产前或产后不久突然停食和躺卧者应怀疑为此病。诊断中应与真胃变位、酮病、胎衣滞留和生产瘫痪相区别,真胃左方变位在肋弓下呈明显的金属音调与本病相区别。生产瘫痪常在分娩后立即发生。对钙制剂、ACTH及乳房送风等治疗效果较明显。本病与母牛卧倒不起综合征易混淆。它们都呈完全废食,明显酮尿等。但从病史看,肥胖母牛综合征是因妊娠后期饲喂大量谷物而过胖,卧倒不起综合征大多无过度肥胖现象。肥胖症与分娩综合征十分类似,其实肥胖综合征也是围产期疾病之一。分娩综合征除包括肥胖症外,还有胎衣滞留、子宫内膜炎、卵巢功能不全、低钙血症、低镁血症、酮体增多性低血糖症,瘤胃运动减弱,乳房炎等症状,尤其是高产乳牛乳产量下降,尽管疾病呈慢性经过,用普通治疗方法效果甚差。另外,肥胖母牛综合征于产前发生时应与真胃积食,迷走神经性消化不良和慢性腹膜炎等进行区别诊断。

分享与收藏:  动物病疫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

新闻视频

 
推荐图文
推荐动物病疫
最新文章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闽ICP备20220158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