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9069291
 
农业致富网 » 动物病疫 » 牛病诊治 » 正文禽病诊治 牛病诊治 羊病诊治 兔病诊治 猪病诊治 宠物医院 其他动物疫病 疫苗应用 兽药应用 疑难问答 

不同饲喂模式对犊牛小肠及胰腺内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犊出生后,前胃仅具有一定的形态,不具有消化的功能,此时对营养物质的消化代谢主要依赖于真胃和胰腺分泌的消化酶,实现对养分的消化,吸收主要在集中在小肠。但是,此阶段犊牛的消化酶系统发育不够健全,蛋白酶系统不够完善,胃蛋白酶产生比较晚。犊牛出生后2两周,除乳糖酶以外,各种消化酶活性都较低,胰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随着日龄的增长而增高,45~60日龄时其增长最快[1]。小肠内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的活性在1~45日龄无明显变化,但到60日龄时有明显增高趋势。在60日龄前,犊牛胰腺内胰蛋白酶、糜蛋白酶活性逐渐增加。随着日龄的增加,胰腺和小肠内淀粉酶、脂肪酶活性与胰腺的重量密切相关,而胰腺重量和胰蛋白酶、糜蛋白酶、乳糖酶的活性相关性较低[1,-2]。饲料形态与犊牛胃肠道发育密切相关[3],犊牛出生至~14d瘤、网胃发育缓慢,14d后随着固体饲料的摄入,瘤胃、网胃、胰脏和小肠迅速发育,消化机能显著提高。但有关断奶前犊牛仅饲喂颗粒料或开食料+干草,对犊牛消化功能影响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本试验旨在研究颗粒料与粉料+干草2两种饲喂模式对断奶前犊牛小肠及胰腺内消化酶的影响,为养牛业探讨养牛业一种适宜的犊牛饲喂模式提供参考。
分享与收藏:  动物病疫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

新闻视频

 
推荐图文
推荐动物病疫
最新文章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闽ICP备20220158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