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9069291
 
农业致富网 » 动物病疫 » 猪病诊治 » 正文禽病诊治 牛病诊治 羊病诊治 兔病诊治 猪病诊治 宠物医院 其他动物疫病 疫苗应用 兽药应用 疑难问答 

仔猪副伤寒的防治诀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疾病简介

沙门氏菌病也称为仔副伤寒,是由致病性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断奶仔肠道传染病。该病主要表现为慢性腹泻,偶有急性败血症病变发生,慢性者表现为卡他性或干酪性肺炎病生。该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常呈散发型和地方流行性,在生猪行业内该病十分常见。

该病病原主要是猪霍乱沙门氏菌(Salmonella choleraesuis)和猪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suis)。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德尔俾沙门氏菌(Salmonella derby)和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等也常引起本病。沙门氏菌在外界环境中十分常见,具有稳定的菌体抗原和易变的鞭毛抗原。菌体抗原具有毒性,耐高温,不易被酒精破坏;鞭毛抗原不耐高温,酒精作用可将其破坏。该菌对干燥、腐败、日光等环境因素有较强抵抗力,在水中能存活2周——3周,在粪便中能存活1个月——2个月,在冰冻的土壤中可存活过冬,在潮湿温暖处能存活4周——6周,但在干燥处则可保持8周——20周的活力。该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60℃15分钟即可被杀灭。对各种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也不强,常规消毒药可轻松将其杀灭,达到消毒目的。

病猪和带菌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可从粪、尿、乳汁以及流产的胎儿、胎衣和水排菌。健康猪带菌在临床上也十分常见。病菌可潜伏于消化道、淋巴组织和胆囊内。传播途径则主要是消化道感染,交配或人工授精也可感染,在子宫内也可能感染。外界环境因素和饲养管理条件对该病也有一定影响,当断奶仔猪饲养管理不当、猪舍温度不宜、湿度过大、过于拥挤、空气不流通,或经过长途运输、发生并发感染时,该病的发生和流行几率都会升高。易感动物主要是6月龄以内的仔猪,尤其是1月龄——4月龄的仔猪极易感染。

疾病表征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阴雨潮湿季节多发。病猪的临床症状主要分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三种。

急性型

急性型,也称败血型,常见于断奶后不久的仔猪,或在该病感染初期突然发病。病猪常表现为突然死亡,病程稍长者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体温升高至41℃以上,腹痛,腹部收缩,随后出现腹泻,粪便有恶臭,排泄物中带有血液,耳根部、下腹部、四肢蹄部和胸前出现紫红色斑块,常伴有咳嗽和呼吸困难,最后多以死亡高中,病程在1天——5天。

剖检病猪可见其耳部、腹部、肋部等处皮肤出现淤血或出血,并有黄疸。浆膜、黏膜有出血斑。脾脏肿大,质地硬化,切面呈蓝紫色。肠系膜淋巴结呈索状肿大,并有大理石样色泽,全身淋巴结也呈不同程度的肿大。肝脏、肾脏肿大,并有充血和出血现象。胃肠黏膜有卡他性炎症。全身皆呈败血症病变。

亚急型性和慢性型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较为常见。病猪症状与猪瘟较为相似,表现为体温升高至40℃左右,精神沉郁,食欲下降,逐渐消瘦,眼结膜发炎,有脓性分泌物,先便秘后严重腹泻,粪便呈灰白色或黄绿色、有恶臭。部分病猪在胸腹部出现湿疹状丘疹,被毛蓬乱无光泽,末端皮肤呈暗紫色。后退无力,行动不便,叫声嘶哑。病程可持续数周,期间病情不稳定,但多以死亡或称为僵猪告终,需进行良好护理和正确治疗才有望痊愈。

剖检病猪可见明显的坏死性肠炎,盲肠、结肠、甚至回肠后端都有表现。肠壁增厚,肠黏膜上覆盖有一层灰黄色坏死物质,剥开底部则露出红色、边缘不整齐的溃疡面。如滤泡周围黏膜坏死,常形成同心轮状溃疡面。肠系膜淋巴索状肿大,有的干酪样坏死。脾脏肿大,肝脏有时发生慢性卡他性炎症,并有黄色干酪样结节,可见灰黄色坏死病灶。

疾病防治

预防

仔猪饲养管理不佳、卫生条件不良等外界环境对该病具有一定的促进,因此在预防措施上,需从改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根本做起,增强仔猪抵抗力。平时应对仔猪的饮水、饲料实行严格的兽用卫生监督,用具和食槽需经常清洁,猪舍保持干燥,及时清理粪便,注意温湿度适宜并及时通风。对断奶仔猪,应给予优质易消化的饲料,消除外界发病诱因。此外,引进种猪、外来人员进出时需做好隔离、消毒,防止传染源进入猪场。

在严控饲养管理和卫生环境之外,对于该病常发或处于危险区域的猪场,可定期进行免疫接种。常用疫苗为仔猪副伤寒活疫苗。对1月龄以上哺乳仔猪或断奶仔猪,按瓶签注明头份,用20%氢氧化铝生理盐水稀释,每头肌肉注射1ml,免疫期为9个月。或采用口服方式,按瓶签说明,服前用冷开水稀释,每头份5ml——10 ml,掺入少量新鲜冷饲料中,让猪自行采食。也可将1头剂疫苗稀释于5 ml——10ml冷开水中给猪灌服。

对于已经发生该病的猪场,需及时处理以防病情扩散。病猪应及时隔离、治疗,被污染的圈舍要彻底消毒打扫,粪便及时清除。病死猪应深埋或进行无害化处理。

治疗

该病能够治愈,但人工成本及医疗成本较高,规模化猪场多采取淘汰措施。各地发病情况各不相同,可参考当地具体情况和疗效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需注意改善饲养管理与环境条件。

针对病原可采用抗菌药物治疗。常见抗菌药物有氟苯尼考、卡那霉素、强力霉素、替米考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新诺明等。但使用药物易导致耐药菌株出现,因此实际操作中需使用不同种药物交替使用,或经常更换药物品种,有条件的猪场可先做药敏试验并使用最敏感的药物治疗。对病猪,可采用静脉注射、鸡肉注射和口服等多种措施给药。

针对病程稍长、病猪体质较弱的亚急性型或慢性型病例,可口服补液盐、静脉注射5%碳酸氢钠注射液解毒、使用安纳咖或氯化钙注射液强行、使用木炭末或鞣酸蛋白等收敛,强化病猪体质,进行对症治疗。也可用土霉素按每千克体重0.1克计算,口服每日2次,连服3天;或复方新诺明每天每千克体重0.07克,分2次口服,连服3天——5天。喹诺酮类药物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使用恩诺沙星,每千克体重 2.5mg,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2天——3天。

分享与收藏:  动物病疫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

新闻视频

 
推荐图文
推荐动物病疫
最新文章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闽ICP备20220158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