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9069291
 
农业致富网 » 观赏鱼类 » 金鱼/灯鱼 » 金鱼养殖 » 正文禽病诊治 牛病诊治 羊病诊治 兔病诊治 猪病诊治 宠物医院 其他动物疫病 疫苗应用 兽药应用 疑难问答 

金鱼的品种形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一、金色的家养史陈极教授(1954)曾根据我国历史资料的记载,对我国金鱼的家化过程进行了精辟的分析研究,使我们对我国金的家化史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一)半家养时期在江河湖泊中,野生鲫鱼都是银灰色的。古代人偶见野生金黄色的金鲫鱼,认为是非常神秘的东西,因而不敢侵犯它。 东汉明帝永平10年(公元67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佛教是禁止杀生的,释放被捕动物的举动叫做放生,借以积明德,图好报。汪汲(1797)曾记载:“唐肃宗乾元中命天下置放生池八十一所,是放生始于梁而置放生他于唐也”(《事物原会》,卷1,页21)。由此可见,我国放生行为始于南朝的梁(公元502~557年),而设置专门的放生油则始于唐(公元618~907年)。自然界中罕见的金黄色鲫鱼,因带有神秘的色彩,自然是被放生的对象。由于浙江等地金黄色鲫鱼较多,被捕到的机会也多,所以最早把金黄色鲫鱼放生饲养手池中的也就在浙江嘉兴和杭州两地。这就是金鱼半家养的开始。 这时期的金黄色鲫鱼除了颜色不同之外,其他形状均与野生鲫鱼完全相同。这是半家养时期。

   (二)家养时期 
    1.泉池养育时代到了南来(1127~1279)时期,家池养育开始。当时来朝的敌国——金,已经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宋朝的两个皇帝赵估和赵桓也被金兵俘虏去了。赵家的另一后代赵构上台做皇帝,号称高宗。赵构逃到长江南岸,选择杭州作为都城,改名临安。赵构生性淫泱,在杭州建立了怯懦债虐的小朝廷,大造宫殿,御花园多至40余所。他曾建造大石地放养金鱼。 南宋时期的统治阶级都有造池养金鱼的嗜好。根据史料记载,吴瞩由杭州到四川做官,还把金鱼和养鱼技土带去,并用3只大船满装湖水运往四川。由于当时统治阶级的爱好,就有了养鱼的专业,名叫“鱼儿活”。这些养鱼技士已知道用污水中的小红虫来喂养金鱼,并且知道了繁殖金鱼的方法。 南宋时期的金鱼品种很少,只有金黄、银白和职调(黑白花斑)3种。1206年,吴成往四川赴任时,金鱼的野性还很大,必须用大量的水方能将金鱼养活。到了1241年前后,金鱼的野性已减少,已习惯于吃人投下的饼饵了。这是家池养育时代。
    2.为池养到长菲达波对代南来以后(1280~1546),是地养金鱼到盆养金鱼的过渡时代,这个时期主要是在池塘中饲养金鱼。根据史料记载,1330年前后金鱼已传到镇江和北京,如俞希鲁(1332)在《至顺镇江志》中写道:“金鱼:有鲫有鲤,初生正黑色,稍久而斑纹若俄援,渐长乃成金色,既者则如银矣。人家池塘多畜之”(卷4,页47)。到明朝正德年间,即1506~1521年,北京皇宫的“南城”(即现在北京城南池子附近)养有许多金鱼。
  
    3.放养时代1547年以后,许多地方都用盆缸养育金鱼了。在这之前,养育金鱼需要家庭中修有鱼池,这只有大官僚和大地主等统治阶级才能做到,一般人民是无此财力的。而盆养金鱼的规模可大可小,家家都可以饲养,所以,自从盆养金鱼成功之后,玩养金鱼的人数增加了,地区扩大了,逐渐大众化了。 从家池养育金鱼开始,到大众用盆养育金鱼,大约经过500年时间。在这一过程中,养金鱼的容器大有改变,玩养金鱼的人数增多了,金鱼的颜色和体形如产生了新的变异,就很容易被饲养者发觉选择保留下来,而把不良性状的鱼淘汰掉。根据史料记载,当时人们只知道选鱼,而不知道选种。虽然如此,因为后代的鱼是从前代被选留下来的鱼产生的,没有当选的鱼则被淘汰掉,当然不能长大繁殖其后代。所以,选鱼仍然起着选种的作用,起着无意识选择的作用。 在盆养时代(1547~1847年)的将近300年中,金鱼品种除了原有的红黄、白和花斑这3类外,新生品种有五花、双尾、双臀、长鳍、凸眼(龙睛)和短身(蛋鱼)。这时金鱼的体形已近似于现代的金鱼圆凸的体形,与野生鲫鱼和金鲫鱼比较起来已有很大的不同了。

    4.有意识人工选择时代到了1848年以后,我国金鱼的饲养已经进行有意识的选种了。如句曲山农(1848)在《金鱼图谱》中写道:“咬子时雄鱼须择佳品,与雌鱼色类大小相称。”宝使奎(1899)在《金鱼饲养法》中说:“鱼不可乱养,必须分隔清楚。如,墨龙睛不可见红鱼,见则易变。翠鱼尤须分避黑白红3色串秧儿。花鱼亦然。红鱼见各色鱼,则亦串花矣。蛋鱼,纹鱼,龙睛尤不可同缸。各色分缸,各种异池,亦令人观玩有致。”拙园老人(1904)在《虫鱼雅集》中写道:“养鱼一块,各归各盆。母鱼食白,亦如孕娠。若相搀杂,种类不分。即或出子,必难成文。”当时的人们,不仅知道了选鱼,而且知道了选种,把具有优良性状的前代金鱼选择出来,到了繁殖的季节,即用来进行配种,产生其后代,再在后代中不断挑选,选择优良者;淘汰不良者,或当作商品出售。待到来年春季,再进行配种,这样周而复始,不断反复循环,到1925年的77年中,已有了墨龙睛、狮头、头、绒球、朝天眼、蓝鱼、紫鱼、翻鳃、珠鳞、水泡眼等10个新品种。
  
    5.杂文育种时代 1848~1925年,金鱼饲养者不仅知道了选择鱼苗,而且开始了有意识的选种。但是,当时的人们还不懂得利用不同金鱼品种进行杂交来培育新品种,那时人们只知道各品种应分开饲养,不可混养在~起,否则种类不分,容易混杂。在人们尚未意识到选种的重要性时,有时候可能是各品种混养在一起,这样往往也会发生自然杂交,否则就不会有“墨龙睛不可见红鱼,见则易变”这样的认识了,实际上这正是墨龙睛与红色金鱼杂交后发生的变异。又如花斑鱼的出现,就是红色与白色鱼杂交的结果。自然杂交在人们尚未意识到选种的情况下,也会发生的,只不过是不为人们所注意罢了。 1925年以后,人们除了有意识地进行人工选择外,还利用金鱼的各种不同品种进行杂交来选育新品种。如陈校教授(1925,1934)曾利用蓝花睛鱼与紫龙睛鱼杂交,培育出紫蓝龙睛鱼的新品种,五花龙睛是由透明龙睛与各色龙睛杂交而来的。蛋球(龙背绒球)是由龙球呢睛球)和蛋鱼杂交而来的。又如龙珠(龙睛珍珠)是由龙睛鱼与珍珠鱼杂文选育而成的。近几十年,由于我国的金鱼饲养者普遍地采用了杂交的方法来培育新品种,使许多性状得到重组,很多新品种得以不断地出现。 综上所述,金鱼最初发现于我国晋朝(公元265~420年),处于野生时期。唐朝开始半家养放生时期,这时只有红黄色金鲫鱼,仅在颜色上与野生鲫鱼不同,没有新品种出现。南宋(公元1163年前后)时,金鲫鱼由半家养进入家化阶段,开始了家池养育时代,这时出现了白色和花斑2个品种。南宋以后(公元1280~1546年),是由他养过渡到盆养的过渡时代,这个时期,没有发现新品种的记载。明朝至清朝(1547~1847年)为盆养时代,这个时期出现了五花、双尾、双臀、长鳍、凸眼和短身等6个新品种。清朝(1848年)时已开始了有意识的选种,到1925年时,出现的新品种有墨龙睛等10个。1925年以后,进入了杂交育种新时代。这个时期新品种层出不穷,且绝大多数都是在以前的基本品种上经过杂交重组,形成的多个性状结合在一起的新品种。

    二、金鱼品种是怎样形成的

    金鱼有如此繁多的品种,它是怎样形成的呢?陈帧教授认为金鱼品种形成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生活条件的改变;二是人工选择。这种观点,在我国广为流传,很有影响。如在一些城市公园的金鱼宣传廊中,向群众普及金鱼生物学知识,解释金鱼品种形成时,都是以这一观点作为依据的,而且一些有关金鱼的科普小册子,也是以此种观点解释金鱼的变异。如徐金生等(1981)在《中国金鱼》一书中说:“金鱼变异和优良品种的形成,主要原因是生活条件的改变和人工选择的结果。”也是接受了这一观点。那么,此种观点能不能成立呢?它是否是金鱼品种形成的原因?如果不能成立,那么,金鱼品种究竟是怎样形成的?笔者认为:

   (一)生活条件的改变并不是品种形成的原因生活条件是金鱼品种形成的原因,这一观点很容易被人们接受。的确,生活条件的改变,是可以使生物体发生一些变异的。环境可以改变生物的表现型“,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但是这些变异一般说来是不遗传的,最有说服力的莫过于鱼类性转化的实验了。如金鱼、罗非鱼和鲫鱼的性转化实验,当这些鱼孵化后不久,对性腺尚未分化的幼鱼,给以不同的性激素喂养,如在饲料中拌有甲基星丸素或丙酸睾丸素等雄性激素,其幼鱼发育成雄性;如以拌有雌性激素,如苯甲酸雌二醇或雌酮的饲料喂养,则其幼鱼发育成为雌性,而且是可育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性转化的鱼因受饲料中激素的影响,改变了表现型,但其基因型一并没有变。实验已经证明,金鱼的性别是XY型。有人把雌激素喂养的幼鱼,与正常雄鱼交配,其中有些鱼所产生的后代中,性比为I旱:3古,即雌性的近于25%,雄性的近于75%。这表明这些雌鱼的基因型为XY转化而来的,故与正常雄鱼交配获得1牟:3台的比例。因为只有*Y的雄性经过雌性激素喂养转化成雌性之后,与正常雄鱼的精子受精,才有可能发育成I旱:3台的比例,才会有25%为雌鱼,有75%为雄鱼。 这一实验结果证明,性激素喂养(即生活条件)只是在生理功能上有了改变,表现型起了改变,但在遗传上并没有改变,起作用的还是原来的基因型。

    生活条件(环境)的改变并不能改变其遗传型,只能改变其表现型。因为生物与环境之间并不能传递信息,所以,环境不能决定遗传性状。 同一环境条件下,金鱼在由放生的半家养到家养,由他养到盆养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性状,某些性状的变异同环境(生活条件)也没有直接的适应的关系。从外部形态来看,金鱼与野生鲫鱼完全两样,几乎没有一个单一性状没有发生变异,然而这些变异的原因很难从生活条件中找到答案。因为这些变异对于金鱼本身来说,并非有益。如水泡眼,在眼睛的旁边带有个大圆泡,把眼睛挤朝上,这有什么适应性呢?无论是地养或盆养并非必需;又如珍珠鱼,鳞片往外鼓起,形似珍珠,称为珠鳞;又如翻鳃、绒球等,这些变异的性状又有何适应性呢?可是在饲养者手里,却把这些变异视为宝贝,经过海劣选优而被保留了下来,成为名贵品种。其他性状的变异也是如此。而有些变异如单尾、残缺背鳍、残双尾等则被淘汰掉了,因而一般观赏者看不到,但这些单尾、残背鳍、残双尾的变异还经常在金鱼的后代中出现。这些事实是很难用生活条件的改变来解释的。更何况最初发现的红黄色金鲫鱼是与野生鲫鱼同处于一个自然环境中。因此,生活条件的改变作为金鱼品种形成的原因是不能成立的。

   (二)品种形成的因素现代生物学已证明,生物发生可遗传的变异“突变”是客观存在的,它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突变的发生,是不定向的。当然它也应包括有适应于环境的变异,但绝大多数是不适应的变异。所谓适于环境的变异,乃是选择(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有了突变,经过饲养者仔细观察,由无意识的选择到有意识的选择而形成各个不同品种。有了突变种,人们还可以利用其进行杂交和人工选择,培育成新品种。杂交在动植物育种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在金鱼育种上当然也不例外。杂交使基因获得重组,经过于代若干世代的自交,隐性突变性状得以稳定地表现出来,在饲养者手里,通过海劣选优,逐渐形成了新品种。一般说来,在自然界发生的自发突变中,大多数是隐性突变。如家养的金鱼品种同野生鲫鱼杂交,其后代绝大多数都表现为野生型性状。正由于是隐性突变,所以在当代并不表现出来,但通过杂交和子代自交若干代之后,在纯型合子中隐性性状一出现就能真实遗传,新品种得以形成。 我国古书中也有关于金鱼杂交方面的记载。如陈善(1579)在《万历杭州府志》中写道:“七日盆鱼:为金,为玉,为戏幅,为水晶,为蓝。其异品者若梅花点、鹤顶红、天地分之类,名色甚众,不能尽识。说者谓鱼本传沫而生。即红白二色雌雄相感而生花斑之鱼。以溪花郎与白鱼相感而生翠色之鱼”(卷32,页12)。这说明花斑鱼是红色鱼与白色鱼自然杂交而来的,这也是符合事实的。只不过古代人并不是有意识地利用杂交作为有种的手段而已。直到1925年以后,金鱼才进入杂交育种时代。通过杂交重组,出现新的变异性状,培育出许多新的品种,这比单纯依赖突变培育新品种的速度要快得多。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是对立统一的。生物有遗传保守的一面,以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性;但又有变异的另一面,使物种出现新的变异,得到新的发展。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是绝对的、前进的。

    没有遗传,不可能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变异,就不会有新的性状发生,也就不可能有物种的进化和新品种的选育,也不可能出现今天成千上万样的物种。 突变是怎样发生的呢?这主要是基因突变,还有基因的重组和其他类型的突变,例如多倍体。在金鱼中也发现有多倍体的存在。基因的重组是通过杂交使不同的基因在配子形成中自由组合而获得的。这是遗传的基本规律之一,称为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的重组提供了变异的多样性,在生物进化上起着很大的作用。在培育新品种工作中,利用基因重组的原理,可说是最经典最有效的方法。金鱼中有许多性状组合在一起,就是把某些基因全部集中到一个基因型里而形成的新品种。例如朝天泡眼即朝天眼与水泡眼杂交重组而成,龙珠(龙睛珍珠)就是龙睛鱼与珍珠鱼杂交而成的新品种。 基因重组虽然能够创造出各种新的基因型,但它却不可能产生新的基因,就像砖头虽然可以砌成不同形式的建筑物,但红色砖头,却不能砌成白色的楼房一样。只有突变才能产生新的基因。比如金鱼的眼睛,如果不发生突变,那么,不管如何进行杂交重组,它也只能是正常眼,而不会有其他的眼睛性状出现。发生了突变,才出现龙眼、朝天眼和水泡眼的性状。通过杂交重组又出现了朝天泡眼、珠泡(珍珠水泡)眼新品种。由此可见,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基础。没有突变发生,生物就不会进化。 突变的出现,一般和生物的生活条件没有明显的关系,生活条件不能成为金鱼品种形成的原因。突变也并不是走向的,因为基因A既可以变成等位基因。1,也可以变成等位基因a2 ,a3 等。例如金鱼的眼睛,既可以突变成龙眼,又可突变成朝天眼和水泡眼。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金鱼品种形成的原因是由于突变、杂交和人工选择这三大因素形成的。而在这三大因素中,突变是基础,杂交和人工选择是手段。人工选择在金鱼品种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分享与收藏:  观赏鱼类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

新闻视频

 
推荐图文
推荐观赏鱼类
最新文章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闽ICP备20220158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