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9069291
 
农业致富网 » 乌龟频道 » 养龟知识 » 正文禽病诊治 牛病诊治 羊病诊治 兔病诊治 猪病诊治 宠物医院 其他动物疫病 疫苗应用 兽药应用 疑难问答 

石龟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随着时代变迁,工业污染日趋严重,故此:作为保健、养生而食用石龟已深入民心。

根据卫生部门之统计,80%左右的白领人士处亚健康,90%左右富人患有三高症,所以人们对海鲜、山珍海味望而生畏,反而以五谷杂粮为主,养生保健为辅。现阶段非富则贵之高端人士,绝大部份建池之同时加建几个仿野生,学养龟作乐。他们都有共同意识就是,人有我有,身份的象征。养龟并非指望产多少钱,而作为一种寄托、消磨时间,锻炼身体,日后养老了食之。只要身体健康,才是重中之重,健康是1,财富、地位、名誉等均为0,前面没有1,后面多少个0又何用之有?最近办事请客均以食龟当作高级接待,皆因既美味可口,又有保健之功效。

石龟乃神奇而古老之生物,古代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东汉时代《神农本草经》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均有记载,石龟可治奇难杂症。淋巴梅毒等,有防癌抗癌、清热解毒等之功效。所谓癌症简单解改写就是由热毒→炎症→肿瘤(有良性恶性)而形成。石龟可清热解毒而阻止癌细胞扩散并令其变小,阻止有1年、10年、20年甚至30年,也就是长命百岁了,即是说延年益寿。可参阅有关书刊详述之。例:养石龟始祖温老,其夫人62年患乳腺癌,手术后食用石龟,现时70多岁了。2006年龟协会成立时曾经介绍过。中山余先生患肝癌,东莞南城一龟友患胃癌等很多例子,足以证明石龟确实颇具药用价值。当患癌症患者,相对来说钱不是钱了,再贵或只有百分之几之希望,亦要搏一搏,总算起不到作用,亦大饱口福,没有食药打针痛苦,全球这么多癌症患者,只要有百分之几的人试试,就供不应求了。

补充说明:石龟最大的价值是药用。远在东汉时代,我国第一本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就对石龟的药用作了详细记述。《神农本草经》将石龟列为上品,认为能“主漏下赤白,久服轻身不饥。”而在2000多年前战国时代《山海经》一书中也有食用石龟的记载。明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认为,不仅陆龟能治病,海龟也能治病,他在《本草纲目》中写到:“介虫三百六十,而龟为之长。龟,介虫之灵长者也”,“石龟是至宝丹药”。“石龟能通任脉,故取其甲以补心、补肾、补血,皆以养阴也”。石龟体中含有较多的特殊长寿因子和免疫活动物质,常食可增强人体免疫力,使人长寿。他说:“玳瑁解毒清热之功同于犀角。古方不用,至宋时至宝丹始用之。”可见我国人对石龟的食用、药用历史悠久。

“千年王八,万年乌龟”,石龟寿命相当长,有历史记载,石龟的寿命可以长达几百年。石龟从不得癌症,科研人员也未发现龟体内有肿瘤。我国有不少居民已经将石龟作为防治肿瘤的健康食品,港、澳、台、东南亚、欧美等地居民喜用石龟作养颜、保健、除湿毒、防治肿瘤、癌症,或用于补阴救脱等。一些癌症患者不远万里来我国买石龟治病。   

(1)石龟肉味甘、咸平、性温,有强肾补心壮阳之功,主治痨瘵骨蒸、久咳咯血、血痢、筋骨疼痛、病后阴虚血弱,尤其对小儿虚弱和产后体虚、脱肛、子宫下垂及性功能低下等有较好的疗效。

(2)石龟甲气腥、味咸、性寒,其主要成分为骨胶原、蛋白质、脂肪、钙、磷、肽类和多种酶以及多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具有滋阴降火、潜阳退蒸、补肾健骨、养血补心等多种功效。据研究,石龟甲对肿瘤也有一定的作用。

(3)石龟板是龟的腹甲,又名龟甲、武元板、拖泥板、败将、神屋。《神农本草经》将石龟板称之为“上品”。198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用腹甲入药。龟板的主体成份为动物胶、角质、蛋白质、脂肪、磷和钙盐等,并含无机物(碳酸钙、磷酸钙)36.08%,蛋白质36.14%,其他成份17.78%,其药用疗效如下: (a)滋阴壮阳 (b)益肾健骨 (c)凉血止血

(4)石龟血可用于治疗脱肛、跌打损伤,与白糖冲酒服能治气管炎、干咳和哮喘。科学研究表明,龟血还有抑制肿瘤细胞的功能。

(5)石龟胆汁味苦、性寒。据《本草纲目》称:龟胆汁可治痘后目肿,月经不开。现代医学研究 还表明金钱龟胆汁对肿瘤和艾氏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6)石龟骨主治久咳。

(7)石龟的头部可以医治脑震荡后遗症、头昏、头痛等。

(8)石龟皮主治血疾及解药毒等,古时还用于治疗刀箭毒。

(9)石龟尿滴耳治聋,治成人中风、舌暗,小儿惊风不语,用龟尿少许点于舌下,神妙。

(10)石龟粪亦能治病,我国民间有用龟粪治发烧、发热、和热性传染等等。

分享与收藏:  乌龟频道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

新闻视频

 
推荐图文
推荐乌龟频道
最新文章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闽ICP备20220158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