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查苗补齐:红薯栽插后3~4天即应查苗,如发现缺苗,必须补查,以保证苗全。补苗宜早,并选用壮苗,在阴雨天或晴天下午后进行,补后要浇水和及早追肥,争取早发根还苗,早长蔓、生长平衡。
2、中耕除草:中耕能使土壤疏松透气,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地温,有利于幼根的形成层活动,减轻中柱细胞木质化程度,促进块根的形成和膨大。实行地膜栽培的,应在扦插后50~60天除净薄膜,结合追肥进行一次中耕大培土。中耕深度要根据红薯根系生长情况灵活掌握,原则是早期(块根形成初期)宜深,后期(结薯后)宜浅;垄面宜浅,垄腰宜深,垄脚则要锄松实土,做到“上浅、腰深、脚破土”。除膜后也可用牛深犁垄沟,结合施边肥深犁垄沟2~3次。茎蔓覆盖全垄后,中耕工作即应停止,如有杂草用手拔除。
3、追肥: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根据苗情适量追肥,若基肥不足,及早追肥尤其重要。其施肥原则是“两头轻,中间重”,即分枝结薯期前及块根迅速膨大期宜轻施,块根定型后开始膨大时重施。
第一次追肥:移栽成活后10~15天,新蔓长5-10厘米时追施苗肥,亩施尿素5-7公斤兑成“千分之二”的水溶液淋蔸。如遇土壤干旱,可于栽插后3~7天提早施用,兼有抗旱的作用。
第二次追肥:红薯扦插后的50~60天,可除净薄膜,在两株中间或距主茎基部10~15厘米处重施复合肥,每亩100公斤,其氮、磷、钾比例为2:1:3,即每亩可用尿素40公斤,过磷酸钙20公斤,硫酸钾40公斤,并与足量的农家肥混合施用。若栽插密度过大,可夹边施用;若底肥充足,可适量少施。施肥后,结合中耕除草,大培土提墒一次。
第三次追肥:红薯生长后期,根系吸收率减弱,可采用叶面施肥,即在收获前30~50天,于晴天下午,用2%过磷酸钙、1~2%硫酸钾或10~20%草木灰溶液,进行叶面喷施。一般喷2~3次,每隔15天喷一次,每亩每次100公斤水溶液。
4、培土:块根膨大前培土,只能培宽,不能培高。将松土培于垄的两侧,补偿被雨水冲刷流失的土壤为适度。若过早培以厚土,增加土壤压力,使通透性变差,不利块根的形成和膨大。但栽后50~70天时,由于块根的膨大,垄面开始出现裂缝,薯蒂也会不断露出土面,须结合破垄晒土,施夹边肥等进行一次高培土,除培宽垄侧外,还必须以细土盖薯蒂。以后随着薯块的迅速膨大,垄面还会继续龟裂,应结合施肥,用细土覆盖薯蒂,以免薯块外露,防止象鼻虫为害。
5、提蔓:为防止茎蔓产生不定根和形成小薯块,宜采用提蔓方法。如土壤肥沃,遇高温多湿,田间郁闭时,应适当提蔓。提蔓时要尽量减少对茎叶的损伤,或把茎蔓依顺垄的方向放好,以利继续生长。试验表明:提蔓比不提蔓的增产19%。
6、灌溉排水:红薯生长期间如遇长期干旱,则生长受抑制,必须及时灌溉。红薯的需水规律,在整个生长过程中,是由少而多,再由多到少,即生长前期需水较少,中期需水最多,后期又趋少。
红薯栽插后,如遇干旱,应及时浇水以利成活;茎叶生长初期,如土壤干旱应适当灌溉,以利长蔓和分枝;进入结薯期后,要注意控制水分,一般不宜灌溉,防止地上部徒长。如逢雨季,要注意疏通排水沟,做到雨止沟干,以利块根形成;中期茎叶盛长,薯块也在膨大,需水最多,遇天气干旱,垄沟干白,薯苗在傍晚时叶片边缘仍然下垂,则说明缺水,要及时灌溉;后期即薯块膨大期需水较少,收获前20天内不宜灌水,否则块根含水多,品质差,不耐贮藏。
灌水深度因土质而异,一般达垄高的二分之一,水能渗至垄顶即可。在高温季节灌水,宜在早晨或傍晚进行,以免温度急剧变化,影响生长。高旱薯地应做好保水防旱工作,有条件的地方也可施用夹边肥后,在垄面覆盖山草等,以减少水分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