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用沼气可以改善人居环境、替代传统能源、提供优质肥料,是一件促进农村节能减排、农业循环发展的实在事,可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大好事。但是,就是这样一件实事、好事,却由于观念陈旧、思维僵化等主观因素的制约,在很多农村地区户用沼气的发展逐步走进了死胡同,成了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鸡肋项目,究其原因,主要受累于建设、管理、政策方面的几个误区。
一、建池方面
在沼气建设初期,受制于钢制模具的匮缺,为了鼓励农户“大干快上”,很多地方都优先推广“单砖票滚”的施工法,这种方法施工较快、适应性强,对项目的快速推广很有帮助,但是“单砖票滚”施工方法在快速推广的同时也存在“施工粗糙、随意性大、池体强度较低”的天然缺陷。技术精湛、责任性强的技工建的池子还可差强人意;水平较差,不负责任的技工建的池子多数没法使用,给农户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挫伤了他们发展沼气的积极心,对沼气事业的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据调查,使用钢模浇筑的沼气池十年完好率可以达到80%以上,使用寿命可以达到20年,采用砖混结构的池子十年完好率不足50%,寿命最多10年。而且同样容积的池子,钢模建的池子产气率比砖模建的池子产气率要高20%以上。施工方法的选择可以说是户用沼气建设成败的关键。
二、 管理方面
在沼气推广的高潮期,为了促进新建沼气的“快速启动”,提高沼气“产气率”,彰显项目推广“成绩”,技术人员经常推广干粪堆沤快速启动沼气的方法。一次堆沤5立方左右的干粪,并集中一次进池,然后加水,混合后封口产气。这种启动沼气池的方法可以快速见效,短时间提高产气率,赢得用户欢迎。但从实际使用效果看,这种启动沼气池的方法存在非常严重的缺陷和弊端。因为一次加入大量干粪,缺少充分的搅拌,水和粪难以充分相溶,短时间虽可以大量产气,长期来看,很容易造成沼气池内的干粪沉淀固化,使池体容积相对缩小,池内原料流动性差,进而导致产期率下降或报废。所以,沼气启动切忌急于求成,进料前一定要在池外按照浓度需要把水和粪充分搅拌均匀再进池,而且要多次加料,逐步启动,避免沉淀和结壳。保证沼气池的有效容积和原料的充分流动是维持沼气产气率的关键。
三、 政策方面
按照国家对户用沼气的规划,沼气容积有6立方、8立方、10立方三种,凡是这三种池型都可享受相应的资金补助。但在实际建设中,为了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很多农户要求建设大一点的沼气池,20立方—50立方的规模的沼气池最受农户欢迎,因为大点的沼气池容量较大,可以储存足量的原料,满足生产需求;另一方面,大一点的沼气池产气量相对稳定可靠,可以满足生活用能需求,无论冬季还是夏季,无需再用其他生活能源,使用比较方便。但这种池子没有相关的国家标准,无法享受财政补贴,建个大池子享受的还是小池子的补助,农户往往不乐意,很有意见。有的农户为了满足实际需求,又能符合国家标准,享受政策补助,往往在家里建几个10立方的池子,虽然符合了政策规定,却人为地增加了人力、物力成本,浪费了资源,不符合科学发展的原则。所以制定国家政策一定要和农户实际需要相结合,户用沼气补贴方法也应该科学合理,根据池容进行补贴,不能僵化死板,单一按照数量补助。合理科学的补助政策是决定沼气建设活力的关键。
国家一再倡导科学发展、实事求是的原则,发展户用沼气也应该实事求是、科学发展,按照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律,按照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适时调整生产方法和国家政策,不能一味僵化守旧、墨守成规,把好事办成了坏事,贻误了沼气发展的大好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