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季的到来,天气逐渐变得炎热和潮湿,细菌、蚊虫孳生速度很快,饲料容易霉变,很多疾病都会发生和流行,常给猪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下面介绍一下夏季主要猪病的流行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一、夏季猪病流行的原因
l.饲养管理不当。大户养殖一般在密闭猪舍,由于通风不良,造成有害气体严重超标。如果湿度较高,则利于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为疫病的发生创造条件。对于在开放或半开放猪舍饲养的猪只,过热的环境温度易使猪产生应激,扰乱机体的正常代谢。
2.饲料品质不良。夏季气候潮湿,不利于饲料的保存,容易发霉变质,如饲喂了霉败变质的饲料,会使各种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乘虚而入。
3.气温高,湿度大,天气剧变。这些因素有利于病原体的孳生和繁殖,成为夏季猪病流行的重要诱因,而其中一些病是在受凉感冒时机体抵抗力下降后诱发或继发感染的。
4.农户养猪猪舍条件较差。 不加盖纱网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导致蚊、蝇、蠓等吸血昆虫泛滥,促进了猪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5.人为传播。如人的流动、猪的放牧,特别是病死猪肉在市场上销售,使疫病广为传播。
二、常见病防治
1.猪附红细胞体病。主要表现为急性黄疸性贫血和发热。母猪生产性能下降,仔猪体质变差,贫血,肠道及呼吸道感染增加。育肥猪病初精神萎顿,体温升高到39.5℃~42℃,颤抖转圈或不愿站立,离群卧地,出现便秘或拉稀。病猪耳、颈下、胸前、腹下、四肢内侧等部位皮肤红紫,指压不褪色,成为“红皮猪”。治疗本病的药物虽有多种,但真正有效的药物却不多。可选用血虫净、咪唑苯脲、新胂凡纳明配合四环素、土霉素等治疗。
2.猪链球菌病。主要发生于体重10~30kg仔猪,以败血症和脑膜炎型多见,中猪感染多见于化脓性淋巴结炎型。急性病猪体温升高到41℃以上,减食或停食,结膜潮红,流鼻涕。部分病猪发生关节炎,跛行,爬行或不能站立;有的表现出共济失调、空口磨牙等神经症状;有的颈背等处皮肤广泛充血或有出血斑。肌注强效阿莫西林15mg/kg体重,2.5%恩诺沙星注射液2.5mg/kg体重,每天1次,连用3d,病情会得到有效控制。混合感染猪瘟时,还要全群紧急接种猪瘟疫苗。
3.猪弓形体病。本病多见于3月龄仔猪,6月龄以上猪发病较少。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可通过胎盘、消化道、呼吸道及吸血昆虫传播。突然发病,常表现为流感症状,体温升高到40.5℃~42℃,稽留热,表现为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咳嗽,流鼻涕,四肢和全身肌肉疼痛,僵直,四肢内侧、腹部皮下大面积呈红紫色。以磺胺-6-甲氧嘧啶、磺胺嘧啶加甲氧苄胺嘧啶等磺胺类药物治疗有效。
三、夏季猪群保健措施
1.夏季应做好猪群防暑降温工作,加强猪舍的通风对流,结合喷雾降温等措施,促进猪体散热,有条件的猪场配种怀孕舍可安装水帘式降温系统,生长和育成猪舍加装喷雾装置,并在露天运动场铺设遮阳网,天气炎热时在中午时分用凉水冲洗猪体4~6次。
2、饮水不足或水温过高会使猪的耐热性下降,因而每天必须供给猪群足够的清凉饮水,在饮水中添加电解质多维或抗应激添加剂,降低热应激的发生。
3.炎热使猪群采食量下降,应及时调整饲料配方,提高饲料的适口性和营养浓度,使猪群在采食量减少的情况下,也能满足营养需要。并对饲喂时间做相应调整,饲喂时间上午调整为早上7时,下午调整为晚上6点,午餐需投料时可把饲料拌湿,提高适口性。
4、应加强对猪群的日常观察,对发生中暑的猪只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急救,对发生难产的分娩母猪进行助产和必要的处理。
5.定期驱虫。夏季和春季一样,是寄生虫危害较大的季节,母猪产前、仔猪断奶转群后以及生长猪阶段,必须使用安全性能较高的药物进行驱虫。并定期在猪场排污沟投放烧碱、敌百虫等药品,杀灭蚊蝇虫卵和幼虫。
6.夏季高温高湿的环境为霉菌毒素的产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霉菌毒素使母猪发生繁殖障碍,引起流产或胚胎死亡,猪饲料中应加入足量的霉菌毒素处理剂,如“霉消安”等,防止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危害猪群的健康。
7.夏季是病原微生物生长与繁殖十分活跃的季节,应定期对猪舍内外环境,包括栏舍、场地和用具、器械,以及排水道、空气以及母猪全身体表等方面的消毒,保持栏舍地面干燥,可相对减少母猪四肢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