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鸡茶共生”生态农业模式茶园技术条件与管理
(一)“鸡茶共生”模式地点的选择
模式地点选择应具备以下条件:
1、幼龄茶园或老龄未完全封行较缓坡或平坦地种植的茶园;
2、茶园基地无污染,远离工矿区和公路主干线,生态环境良好,环境质量符合《无公害茶叶生产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的要求;
3、有一定禽类养殖经验及场地;
4、有一定的水源(河沟、水塘、小溪等);
5、茶园基地禁止使用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
6、有防止外来动物侵害家禽养殖的防护设施。
(二)“鸡茶共生”生态农业模式的茶园管理
1、园地区域和防护管理
(1)科学合理划分种养区域
根据茶园地形、地貌等情况,每15—20亩茶园建设一养鸡舍,鸡舍面积约40— 45平方米 ,可容纳养鸡400—500只,并配备鸡自动饮水装置,鸡舍的建立位置应充分考虑便于鸡在茶园的活动,充分考虑茶园地块杂草的种类和数量,充分考虑鸡产蛋场所和便携的收检,充分考虑及活动时的饮水及外来天敌的侵害问题。
(2)围栏防护
可选择建筑安全网、铁丝网、钢丝网等材料在茶园周围及行间(分隔)人为设置围栏,防止鸡跑出活动范围,防止外来动物侵害,也可采取栽植植物篱(枸橘等植物)设置成围栏,围栏高度2.0— 2.5米 ,每间隔3— 5米 (不同网材)栽植木桩(或铁桩)固定。
2、茶园耕作
“鸡茶共生”茶园适时耕作,其主要是铲除多年生恶性杂草,减轻茶园病虫草害发生,但坡度较大的茶园,耕作后遇大暴雨会增加水土的冲刷量,造成水土流失,深耕也可造成茶树根系的损伤。所以,在茶园耕作时方法要科学合理,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耕作的作用。
(1)浅耕
应根据当地茶园的土壤状况,土壤保水、蓄水能力,恶性杂草(这里主要指多年生杂草和阔叶类杂草)生长情况,一般在3月中旬—4月中旬进行浅耕一次,以起到消除恶性杂草,提高土壤保水蓄水能力,减少土壤养分和水分的消耗,改善土壤表层结构,提高土壤通透性的作用。浅耕采取人工作业方法进行,深度在2— 5厘米 ,尽量保持禾本科杂草的生长。
(2)深耕
深耕一般在茶叶采摘结束后,约9—10月份结合秋冬季施肥进行,深度一般在20— 30厘米 。深耕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使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容重降低,提高土壤渗透性,增加土壤含水率,深耕将茶园表面的枯枝落叶和鸡粪回填到土壤近茶树根部,提高土壤肥力。深耕采取人工方法或机械方法进行。
(3)人工清除恶性杂草
除结合耕作除草外,对于茶园阔叶类杂草(阔叶杂草鸡不吃)和多年生恶性杂草,尤其是夏季应随时单独进行人工清除。
(4)适时种植人工绿肥,酌情安排种植豆科绿肥。
3、肥、水管理
茶树一年中多次采收嫩芽、嫩梢、嫩叶,养分消耗大,为确保茶树新梢不断地旺盛生长,应源源不断的供应养分和水分。施肥和增加水分是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的重要措施。
(1)茶园施肥
“鸡茶共生”茶园施肥原则:节约用肥、营养平衡、提高肥效、重施有机肥、重施基肥、安全施肥、因地制宜、减少流失、减少环境污染。
“鸡茶共生”茶园施肥除了满足茶树生长所需的养分外,还应考虑养鸡的生活环境,并要考虑施肥的经济效益。所以,在茶园施肥中应根据茶树的需肥规律和鸡茶共生的特点,灵活掌握茶园的施肥的原则,坚持安全、合理施肥。
茶园施肥以有机肥为主。有机肥是茶园土壤中有机质的重要来源,有机肥营养全面,有机质丰富,其肥效缓慢而持久,对茶树生长,产品和品质都有良好的影响,同时,有机肥可改良土壤,减少养分流失,有利于保护环境和便于养鸡。
有机肥又以农家肥为主,因此在鸡茶共生茶园应因地制宜的首选厩肥(鸡粪与谷壳垫料堆置发酵)、堆肥、绿肥、饼肥(菜籽饼、柿子饼、芝麻饼、花生饼等)等品种。并应进行无害化处理,可采取堆腐、沤制等生物处理方法将其高温发酵,使其达到除害的目的;也可采取日光曝晒、高温处理等物理方法除害;还可以从大型畜牧场和家畜饲养场通过工厂化无害处理技术生产的有机肥料。
鸡茶共生茶园限制使用化学肥料。鸡茶共生茶园应重施基肥,基肥施用时期应适当提早,早施可提高茶树对肥料的利用率,能增强对养分的吸收与积累,有利茶树抗寒和春茶新梢的形成和萌芽,有利产品和品质的提高。在湖北地区应在10月中旬—11月上旬施完。施肥深度要加深,一般要求沟施,深度 25厘米 左右。基肥数量要多,应满足茶树生长对养分的需求,达到改土的效果,一般基肥用量不得少于全年用量的70%。
因地制宜做好追肥和叶面喷肥。追肥和叶面喷肥以速效性肥料为主,酌情使用。
施肥数量:成龄采摘茶园,每年每公顷施堆肥13000— 18000千克 或饼肥2000— 2600千克 。(因茶园肥力状况而定,也可多施或少施)。
施肥次数:追肥次数1—2次,一般情况下在春芽前和夏芽前各施一次,以速效型肥料为主。基肥每年施或隔年施一次,秋后开沟施入。最好推荐隔年或隔行施入。
(2)水分管理
大多数茶园水分管理靠天然降雨,但有灌溉条件的茶园应考虑适时补充茶园的水分,高温季节连续10天不下雨就要采取灌溉,可采取浇灌、喷灌等方法,并应考虑灌溉期间鸡的生长环境。
4、病虫草害防治
遵循防重于治的原则,从整个茶园生态系统出发,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综合运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通过茶园养鸡,创造不利于病虫草害孳生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增进生物多样性,保持茶园生态平衡,减少各类病虫草害所造成的损失。
(1)农业防治措施
a、在发展新茶园或者换种改植茶园时,选用对当地主要病虫抗性较强的茶树品种。
b、分批多次采茶,及早采除假小绿叶蛘、茶橙瘿螨、茶白星病等危害芽叶的病虫,抑制其种群发展。
c、及时修剪,剪除分布在茶丛中上部的病虫。
d、秋末结合施基肥,进行茶园深翻,减少土壤中越冬的鳞翅目和象甲类害虫的数量,并铲除恶性杂草。
(2)生物防治措施。
a、利用鸡吃虫吃草的习性,科学放养成龄鸡25—30只,防治虫害草害的发生。
b、保护和利用当地茶园中的草蛉、寄生蜂等天敌昆虫,以及蛙类、鸟类等有益生物防治虫害。
c、在确有病虫害发生的茶园,可选用生物源农药进行防治,并可进行冬季生石灰或波尔多液清园消毒。
(3)物理防治措施
a、采用人工和机械方法防除恶性杂草。
b、在虫害成虫发生高峰期的5—8月,按照病虫测报的信息,每50亩安装频振式杀虫灯1台进行灯光诱杀,也可采取色板诱杀、性诱杀或糖醋诱杀等方法。
c、适时采用人工捕杀,减轻茶毛虫、茶蚕等害虫的危害。
(4)农药的安全使用
a、“鸡茶共生”茶园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避免造成鸡的中毒死亡和影响茶叶的品质。
b、在病虫害大量发生时,可使用植物源农药。
c、矿物源农药应严格控制在非采茶季节使用。
d、无公害茶园和有机茶园基地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和允许、限制使用的物质与方法,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执行。
5、茶树修剪
鸡茶共生茶园茶树的修剪是培养树冠、更新复壮树势、防治病虫害、便于鸡的茶园活动的一项关键技术。其修剪的方法和时间:
(1)定型修剪
对于幼龄园,采取定型修剪。剪去部分主枝和高位侧枝,控制树高,培养健壮的骨干枝,促进分枝的合理布局和扩大树冠。定型修剪一般以春季茶芽萌动之前进行较为合适,秋茶结束也可。定型修剪一般需三次3—4年才能完成。培养茶树高度在40— 50厘米 ,树幅70— 80厘米 。
(2)轻修剪
主要是刺激芽叶萌发,解除顶芽对侧芽的抑制作用,促使树冠冠面整齐,发芽粗壮有力,便于采摘和管理。对于定型后的茶园每年或隔年进行一次轻修剪,以当年秋末的10月中、下旬—11月上旬为最佳时期,或者在次年春芽萌发前的3月上、中旬为宜。修剪深度在原剪口上提高2— 3厘米 ,待茶树高度达 70厘米 左右时,按采摘茶园轻修剪要求进行。采摘茶园修剪用篱剪或弧形轻修剪机,将树冠剪成弧形,形成适合的采摘面。茶树的轻修剪次数根据各地茶园管理情况、采摘情况、肥培水平、气候条件等具体情况来确定。
(3)深修剪
对于树冠较高,冠面分枝密而瘦弱,形成“鸡爪枝”,一般要剪去叶层的一半,约10— 15厘米 ,且剪口应平滑。
(4)重修剪
对于未老先衰的茶树和一些树冠衰老但骨干枝仍然较强壮的茶树进行重修剪,重新培养新枝和新树冠。修剪的程度一般离地30— 40厘米 处剪去较为合适,修剪时期以春茶结束后较好。重修剪应与改园改土改采相结合。
(5)裙枝(下部枝叶)修剪
这是鸡茶共生茶园最为关键的一项修剪技术,将离地面 30厘米 以下的裙枝叶全部剪除,以利鸡的活动,并能起到通风透光的作用,改善茶园生态环境条件,促进茶树生长,茶芽萌发,使单位面积上的采摘面提高一定的产量。
(6)对于覆盖度较大的茶园,每年进行茶树边缘修剪,保持茶行间20— 30厘米 左右的间隙,以利鸡活动和田间作业。
(7)每次修剪后的枝叶应当在茶园行间,以利覆盖和培肥地力。病虫枝和粗干枝清除出园,病虫枝销毁。
6、茶叶采摘
茶叶采摘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茶叶产量、品质以及茶树的生长发育。
(1)采摘的原则
a、采摘的鲜叶应符合本厂加工制茶的要求,按生产茶类不同标准进行采摘,除了注意鲜叶的嫩度要求外,还应注意鲜叶的匀度、净度和新鲜度。
b、合理的采摘,兼顾茶叶的收获与茶树的生长。应注意采下芽叶的标准,茶树新梢上留叶的数量和时期,采摘时期和次数等。
c、茶树的留养,应适当留养能保持茶树旺盛的生长势,使产量长期稳定,并能提高茶树的抵抗能力。
(2)手工采摘
主要是名优茶的采摘。采摘标准与所制茶类、市场及茶树本身情况灵活掌握。手工采摘最大的好处是能够做到按标准采摘,有选择地分批采收茶叶。
(3)机械采摘
在劳力紧缺,有一定规模面积,不做名优茶或名优茶做完后,发芽整齐,生长势强,采摘面平整的茶园建议用机采。机采具有工效高、成本低、芽叶完整率高、产量高等优点。
(4)鲜叶的贮运
a、采摘鲜叶使用的容器应为竹筐(篮),并勤洗。
b、当天或半天采摘的鲜叶必须尽快送到加工厂。
c、采摘后的鲜叶禁止淋雨、曝晒,并防止受到其他污染。
二、“鸡茶共生”生态农业模式的鸡饲养技术与管理
(一)基本原则
地方品种、杂交选育;小群饲养、多点布局;营养搭配、补充日光;同群同龄、全进全出;程序防疫、消毒清洁。
(二)鸡舍建造
根据茶园地形地貌,确定建舍地点,以每群饲养500只以内,每栋舍40— 45m2 ,12只/m2,建舍地点要求地势干燥、坐北朝南、背风向阳、水电通畅,喂料管理方便,居放养区域中央,周围茶园放养面积25—30只/亩。鸡舍结构可就地打土墙、盖草房,室内墙壁刷白(石绵瓦房顶必须吊顶檐高不低于 2.5m )。做到冬暖夏凉。室内地面铺垫锯末、杂草、谷壳等 5cm 左右厚,室内设置栖架,用 8cm 直径圆木搭成阶梯式,安装电灯6盏25瓦白炽灯泡,距地面 1.5m 为宜,饮水安装普拉松自动饮水器3个。配套在鸡舍周边修建垫料堆置发酵池一个。
(三)鸡品种选择
根据当地市场销售行情, 选择适合当地自然条件,适应放养,以生产土鸡蛋为主要目的的地方杂交品种,如农大褐3号、固始鸡、江村黄鸡、皖江麻鸡、苏禽蛋鸡等。
(四)饲养管理要点
育雏育成的好坏直接决定产蛋性能的发挥。首先了解掌握该品种饲养标准,按照饲养指南要求逐项落实到位。
1、育雏鸡进舍后让其休息0.5至1小时,使其活动正常时先饮温糖盐水( 42℃ 、5%、0.3%),饮水后约0.5—1时喂料,防止长途运输久渴后暴饮造成水中毒,雏鸡做到少喂勤投,糖盐水饮用24小时后改饮清水(加防白痢药物)。
2、温度:出壳雏鸡第一周宜 35℃ ,以后每周降温2— 3℃ ,产蛋鸡最适宜温度在8— 22℃ 。
3、密度:第一周40只/m2,逐步过渡到成鸡12只/m2。
4、分群:从4周龄后按大小、强弱、公母逐步分群饲养,个别残雏、弱雏及早淘汰。
5、光照:30日龄前可用24小时光照,3瓦/m2,逐步过渡到自然光照,产蛋鸡在18周龄开始补充光照,补至16小时为止,保持8小时黑暗。
6、放牧:对环境温度有一定适应能力后,约45日龄选择适合温度晴天中午慢慢开始向室外放牧,逐步适应外部环境后,采取喂食方法意向性地将鸡引导指定的茶园地块任其自由活动觅食。
7、栖息:训练鸡上栖架,夜晚息灯后将地面上的鸡捉放在栖架上,如此训练几次,尽量让鸡在栖上休息,坚决避免室外过夜鸡。
8、营养:育雏阶段饲喂正规厂家肉鸡雏鸡颗粒料,60日龄后逐步过渡到自配饲料,建议配方为:
玉米 豆粕 磷酸氢钙(骨粉) 石粉 多维及微量元素 麸皮 盐
开产前 60 18 1.5 1 1 18.2 0.3
开产后 65 23 1.5 7 1 2.2 0.3
9、喂量:60日龄前以自由采食为主,尽量使其体重达到标准,60日龄后根据体重适当予以限饲。每周称重5%左右以达到标准体重为准,开产后视产蛋率适当增减饲料喂量,原则上不能低于 85g /天/只。
10、喂食方法:青年鸡(开产前)采用每日三顿办法饲喂,开产后分早晚两次喂料(早30%、晚70%)。
(五)主要防疫措施
1、做到三勤:即勤晒或更换垫料,保持室内清洁、空气新鲜、不潮湿;勤用化学药品消毒。对鸡舍、运动场地每周2—3次喷雾消毒。料桶、饮水器每天清洗;勤对鸡行为、粪便、羽毛、食量、饮水进行观察发现异常查明原因及时诊治处置。
2、做到三到位:即科学程序、防疫到位、定期驱虫到位,预防性投药到位。
三、“鸡茶共生”生态农业模式的茶园质量追踪体系建立
(一)完善各项质量管理制度
1、配备专门的鸡茶共生质量管理人员,熟悉并掌握鸡茶共生模式技术,指导茶园基地和鸡饲养的生产。
2、建立符合本基地管理的学习、培训制度,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
3、建立完善的鸡茶共生档案管理制度。
(二)完善农事操作及鸡饲养的系统记录
建立应有的可追溯记录,包括:
1、种植记录:茶树品种、种栽或苗栽时间、亩播数、株、行距、茶园基地环境、土壤状况、水质状况等。
2、养殖记录:鸡品种、鸡生长特点、雏鸡管理、疫病防治、成鸡放养、鸡饲料品种、饲料来源、饲料配比、饲料喂养、产蛋、鸡销售等。
3、农事操作记录:中耕、锄草、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采摘、用工等。
4、天气变化记录:气温、气压、湿度、雨、雪、霜、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