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以来,化肥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提高作物产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是化肥生产和使用大国,年产化肥4000万吨,其中2/3为氮肥。自1996年每年化肥的消耗量一直处于世界第一位。我国氮肥施用量偏高,有机态养分比例偏低,使用结构不合理,亟待改善。
化肥的大量使用,对农业生产群落的结构和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在不断加剧。过量施用不仅会造成很大浪费(如磷肥的利用率,美国为30%-50%,日本为50%-60%,原苏联为30%-40%),而且未被吸收的化肥会随水土流失进入水体,对水体和土壤产生了污染。世界上每年有一半以上的磷排入江河湖泊和海洋中,导致江河湖泊富营养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以氮肥为例,由于近年来氮肥的大量使用,城市地表水的环境监测表明:水中氨氮增加了2.1倍,亚硝酸盐增加了1.4倍,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铵离子进入土壤后,释放出氢离子,使土壤逐渐酸化,铵离子还可置换土壤胶体微粒上的钙离子,导致土壤颗粒分散,破坏土壤团粒结构,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因此,我们要加大科教兴农的力度,倡导科学种田,让农民掌握作物的需肥特点和需肥规律,把握施肥的关键环节、施肥品种,控制化肥的用量,增加有机肥的用量,做到有机肥和化肥相结合,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环境污染,节本增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