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推广地膜秸秆覆盖节水技术,本地春季干旱多风,多数春播作物,采用地膜覆盖种植,如棉花、花生,其中花生地膜覆盖面积达到常年种植面积的50%。在夏收、夏种季节,本地的小麦秸秆80%覆盖还田,高温季节,能有效的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使夏玉米耕层含水量提高3.5%,秋季玉米秸秆采用各种形式还田,还田面积达到了90%以上,提高了耕层的蓄水能力,同时大大提高了下茬作物的抗旱性。
3.采用深耕深松,每年秋收之后,我市大部分农田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进行深翻,同时增施有机肥,加大耕层厚度和有效土层厚度,改善土壤的透水性,提高蓄水保水能力,减少水分的流失和蒸发。做到有水能蓄,旱时能供水。
4.改变灌溉方式,平整大田作物土地后,把过去的条田布局规整成40— 60平方米 的畦田,改大水漫灌方式为小畦灌溉,据调查可节约用水9.0%。
5.实行节水高产灌溉制度,如小麦减次灌溉技术,即是在小麦播种后至第二年的起身期以前不浇水,春一水推迟到起身到挑旗前,在这段时间内,地力较差,群体较小或分蘖两极分化快、植株紧凑的品种宜早浇;地力较好,群体较大或分蘖两极分化慢,中上部茎生叶片较大的品种宜晚浇。春二水在小麦抽穗至扬花前后。在小麦生育后期如遇特殊干旱年份,保水能力一般的麦田或需套种下茬作物的麦田,可浇灌浆水。
6.小麦缩行种植,把小麦行距缩小到 10厘米 左右,缩小行距具有增产和减少水分消耗的双重效果,麦田蒸腾蒸发比例由原来的60.4%提高到66.3%,即达到了高产,又显著降低了水分消耗,实现节水和高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