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适时配种对于获得较高的窝产仔数至关重要。过早或过迟配种都会损失部分卵子,从而降低产仔数。待母猪发情征兆明显,允许公猪爬跨或人工测试不动或见到公猪不走动时配种,之后12小时再复配1次,一般都会取得较好配种效果和较高产仔数。
三、掌握初配年龄适时配种,后备母猪初配年龄不低于8.5月龄,体重应在110公斤以上。以第3次发情期配种较为理想,过早配种会影响产仔数和第2胎配种,过晚配种会影响受胎率和使用年限。要获得较高产仔数,一定要掌握适宜的配种年龄,防止过早和过迟。
四、实施早期断奶缩短哺乳期,一般经产母猪在产仔后21天-28天断奶较为合适。此时断奶,对母猪膘情和下一窝产仔数影响较小,对仔猪的不良刺激也较小。青年母猪的断奶时间应推迟到35日龄左右,这样有利于维持或提高第2胎的产仔数。
五、做好保胎工作防止流产,临产母猪转群或轻胎母猪并圈后,要细心观察,精心管理,如发现流产征兆或对有流产史的母猪注射黄体酮。
六、增加母猪营养成分。维生素等微量元素尽管需要量很小,却是维持母猪健康、正常发育所必需的营养成分,在母猪的繁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七、合理淘汰生产性能低的母猪。有计划调整生产母猪的品种结构和年龄结构,及时将优质后备猪补充进去,保持合理健康的母猪群体结构。淘汰的原则一般为:习惯性流产或子宫炎久治不愈的母猪、连续3次配种不受胎或两次情期发情拒配的母猪、7胎以上生产性能下降的母猪、断奶后两个月不发情的母猪、哺乳性能差的母猪,如产后无奶或咬仔不让吃奶等、连续两胎产仔数在5头以下的母猪、产后瘫痪或患肢蹄疾病影响配种的母猪。
八、控制疾病传入猪群。规模化养猪场要采取自繁自养,严防繁殖疾病的传入。从外地猪场引进种猪须严格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确保购进种猪的健康水平。对后备母猪在配种前应进行细小病毒病、伪狂犬病、乙脑等疫苗注射,防止繁殖障碍疾病的发生。对患阴道炎、子宫炎的母猪应及时治疗。
(来源:江苏)
(来源: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