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清明,蚕乡的蚕农们便会相聚蚕花庙会,人流如潮、蚕花满山、龙舟赛速、鼓乐喧天、盛况空前。南浔区善琏镇和德清县新市镇已经分别举办了多届蚕花节和蚕花庙会。
就像安吉白茶开采节、长兴樱桃节一样,轧蚕花成了蚕乡一项盛大的农事节庆活动。
湖笔、蚕丝、白茶……遍布湖州城乡的土特产,在为诸多农事节庆活动提供不可复制的元素的同时,又为区域经济装上了发展引擎。
从办节到发展特色经济,在这条富有特色的改变农村经济面貌的道路上,湖州市究竟有哪些榜样值得称道?为此,连日来,本报记者深入县区、乡、村,试图解读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事节庆活动样板。
样板一 醉绿茗香造福山村百姓
农事活动:安吉白茶开采节举 办 地:安吉县溪龙乡
安吉县溪龙乡,闻名全国的“安吉白茶”发源地。
每两年举办一次的白茶开采节,是溪龙人的盛事,也是溪龙向外推介、宣传最好的一扇窗口。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人,如今用这句话来形容安吉白茶和溪龙农民的关系,再恰当不过。
以白茶节为契机,做大白茶产业、做强白茶品牌,提高安吉白茶市场的竞争力,提高安吉白茶知名度,这是溪龙乡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
今年4月9日,以“提升安吉白茶产业,推进幸福安吉建设”为主题的第四届安吉白茶开采节开幕仪式,如期在溪龙乡举行。
参加开幕式的,不仅有省部级的领导,还有来自五湖四海的白茶爱好者。期间,有斗茶、采茶能手擂台赛、全国百家茶馆馆主进茶园等一系列单元活动,通过白茶节,以茶会友、以茶引商,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并让当地人和来宾以一种快乐的方式融入到了一起。
溪龙乡乡长姚志峰说,去年,全乡农民人均收入17153元,安吉白茶已成为溪龙乡的支柱产业,占农民收入来源的90%以上。“虽然现在许多地方都能出产白茶,但是中高档的主产区还是在我们这里,同时我们的加工工艺依然处于领先。”姚志峰自豪地说。
据了解,安吉白茶是上世纪80年代初被科技工作者发现的。在政府重视和推动下,安吉白茶种植面积以每年5000至6000亩的速度增长。 2004年,安吉白茶获国家质监总局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被评为省十大名茶、2008年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目前,安吉已拥有白茶面积近10万亩,产量近800吨,产值9亿元,其中溪龙白茶种植面积超过2万亩,产值近3亿元。“在每年白茶开采季,溪龙乡有两处地方最为热闹,一处是青叶收购市场,一处是白茶街。”该乡副乡长王伟星说:“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青叶市场每天的交易额有上千万元,卖方主要是本地及周边地区的茶农,买方除了本地茶场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加工厂。 ”
王伟星告诉记者,目前溪龙乡有140多家茶企,并且规模越来越大,其中1个全国驰名商标、 5个省级名牌、 14个市级名牌,“每年白茶节期间,为他们拓展市场创造了一个天然平台,所以他们都十分欢迎。”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白茶节活动期间,安吉县还成立了茶文化促进会,并且签订安吉白茶产业联盟自律公约,为提高安吉白茶生产加工水平、推进茶企集约发展和白茶产业大提升提供了支持。
样板二 运河畔的“风情旅游岛”
农事活动:含山蚕花节举 办 地:南浔区善琏镇
在今年的含山蚕花节期间,常州青年国际旅游社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峰赶到了这里。与他同行的,是长三角多座城市的旅行社负责人,他们此行的目的是为后期推出旅游线路踩点。
刚到含山大桥下,高峰和他的同行们就被眼前人山人海的场面给吸引住了--数以万计的游客,“选蚕花姑娘”、“背蚕娘”等各种民俗活动,让这些旅行社的老总感受到的是商机。
高峰所在的常州青年国际旅游社占当地30%左右的出行量,他介绍说,常州这个地方属于客源输出地,当地人喜欢生态良好,带有文化气息的旅游项目,“我们早就应该来了,周边如湖笔制作工艺、观赏鱼等景点都去看过,在常州成团应该不成问题。”
上海光大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国勤说,有民俗文化作底蕴,含山旅游资源丰富,如果能与已有的景点进行打包,开辟一条游览线路,价值将能得到充分挖掘。“我们在上海做得最多的是社区团,以老年人为主,他们平时就有空,不喜欢在节假日和游客凑热闹。”陈国勤说,有了蚕花节这个卖点,旅行社可以组织更多的游客来含山游玩消费,甚至可以组织自驾游。
含山蚕花节源于含山“轧蚕花”民俗,始于宋治平年间(公元1065年),清代达到鼎盛时期。在清明游含山的过程中,男女青年熙熙攘攘,并故意挤挤挨挨,方言称作“轧(挤)发轧发,越轧越发”,以此讨彩头,期得蚕花茂盛,因此俗称“轧蚕花”.
1993年,当地政府把含山“轧蚕花”命名为“含山蚕花节”.在保留传统民俗活动项目的同时,增加了“选蚕花姑娘”、“背蚕娘”等现代文明内容,使得“含山蚕花节”年年人山人海,规模空前。连上海、杭州、苏州等地的游客,也慕名前来参加盛会,甚至还有西方国家以及日本的民俗专家,远道而来考察。至今,含山蚕花节已成功举办17届。
据悉,南浔区旅游主管部门已经谋划含山景点的开发,现在当地已在制定优惠政策,准备将这里与乌镇等周边景点进行打包,把含山景点打造成京杭大运河畔首个“风情旅游岛”.
样板三 让枇杷连缀出一串串卖点
农事活动:雷甸枇杷文化节举 办 地:德清县雷甸镇
德清县杨墩村,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使当地枇杷这一传统产业变成了富裕农民的高效产业。“五月江南碧苍苍,蚕老枇杷黄。” 5月22日,第七届雷甸枇杷文化节在德清县雷甸镇杨墩生态休闲农庄开幕。
走进枇杷园,黄澄澄的枇杷,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据悉,今年的枇杷采摘期将持续到6月20日左右。
据介绍,与往年相比,今年枇杷文化节又增添不少新项目,内容精彩纷呈。除了雷甸枇杷文化节开幕式暨文艺演出、书画名家绘枇杷、沪杭市民生态游等活动外,还有雷甸水果品鉴会。当天,雷甸镇还邀请专家为该镇企业家就有关实体经济作了一场专题报告会。
雷甸杨墩枇杷起于隋而盛于唐,已有1400年的历史,在唐武德年间就成为贡品。现有红种、“红毛丫头”和“软条白沙”等20多个品种,目前种植规模达到3000多亩。去年的总产量约840吨。今年由于气候原因,枇杷产量是去年的3/4,但市场均价却从每公斤10元涨到14元,总收益预计将超过去年。
枇杷是杨墩村的传统产业,原来村里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种着枇杷树。“由于过去村民分散叫卖,又不重管理,收入并不高。”村民沈富强说。 2002年,杨墩村成立了枇杷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杨墩枇杷开始变大、变甜、变值钱了。
村干部告诉记者,合作社的成立,打响了我们杨墩枇杷的品牌。现在当地又围绕枇杷树,进行纵深开发。到现在,该村已经注册了2个枇杷产品、 3个枇杷花茶系列。
沈富强告诉记者,他用每公斤2元的价格收购杨墩村的枇杷花,经过分拣、烘干、包装,加工成枇杷花茶销售出去。过去只能烂掉的枇杷花也能卖钱,这是村民们没有想到的。
除了深加工,杨墩村成片的枇杷树和优美的环境还吸引来了杭州的投资者,农大毕业的崔笑萍2003年投资1200万元,在杨墩村办起了休闲农庄,搞起了观光农业。 2006年,她的农庄成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接待上海、杭州等地游客20多万。由于旅游休闲业的带动,杨墩人再也不需要挑担外出、提篮叫卖,村民从中得到了不少实惠。“我们每年付给当地农民地租50多万元,付给当地农民的工资要150多万元。帮助周边农户销售农副产品1000多万元。”崔笑萍说。
据了解,杨墩村发展枇杷产业对促进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尤其是2005年以来,雷甸镇已先后成功举办了六次枇杷节活动,增加了雷甸枇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了枇杷产业、精品农业、生态旅游和谐发展,雷甸枇杷节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为区域经济崛起铺路
结合地方特点、依据地方特产,湖州市一些乡镇推出地方特色的农事节庆活动,给地方经济带来的是财富、名气、人气、资金和项目等。
在采访中,一些关注湖州市农村经济工作的专业人士告诉记者,为吸引外资,繁荣地方经济,在符合市场规律的前提下举办农事节庆活动,办好了,不仅可给当地带来可观的收益,也会提高地方知名度,对发展旅游、招商引资、促进就业都有积极作用。
这方面的成功例子不胜枚举。两年一届的安吉白茶开采节,每年都举行含山蚕花节,收获季节的长兴樱桃节……“政府搭台,经贸唱戏”.在每一项农事活动的背后,都是农产品声名远播、产业链延长、农民的钱包更加厚实。
以节庆活动为载体的农事活动,打开了封闭的农村,改变了农民陈旧的观念,增强了农民的自信心,同时也释放了那些没有得到很好开发的致富源泉。这在宏观上,也起到了促进乡村“走出去、引进来”的作用。
当然,我们也看到,一些乡镇在举办节庆活动中,追求轰动效应、盲目跟风与攀比,结果导致老百姓颇有怨言。地方办节,需要结合当地实际作具体分析,进行科学测评。比如,对本地节庆价值本身的评估,对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对眼前投入与长期利益的权衡,还有经济实力,甚至当地百姓的欢迎程度。
农事节庆活动,依靠的特产,抓住的是特色。有特色,才有效益,才能出竞争力。
以“特”制胜,是县域经济特别是乡村块状经济走出新路的一个现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