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柿子红了”微店首页。
这一两年,随着微信使用人数的剧增,微信支付的普及,加上微信上开店和推广的简便,微商呈爆发式增长。微信开店卖农产品也成为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的一个有效方法,今天带亲们走近一个利用微店卖柿饼的90后大学毕业生,也许大家可以从他身上得到一些启迪。
几个糯软绵甜的柿饼,改变了90后张湘生的人生轨迹。
他是厦门理工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也是2015年全国749万高校毕业生中的一员。当同学们还在为找工作奔波时,他已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并通过微店把陕西富平县大山里的柿饼卖向全国各地。
现在,这个刚刚毕业的小伙儿有了更大的梦想。他在微店上发起助农行动,希望“让每一个农户不再为农产品滞销发愁,让每一个消费者不再为食品安全担忧”。
而这一切,都源自两年前那几个“好吃到爆”的柿饼。
“我找到了最好吃的柿饼”
那是2013年11月的一天,西安的朋友寄来一种叫富平吊饼的柿饼。包裹一打开,椭圆形的柿饼个头均匀,覆盖着厚厚的一层白霜。只咬了一口,张湘生就惊呼起来:“太好吃了!”剩下的柿饼很快被5个室友一扫而光。
身高1.77米的张湘生喜欢创业,他“脑子里总是盘踞着各种各样的创业点子”。在大学的前3年里,他曾经提出过校园废旧自行车再利用计划,还曾和同学一起开过密室逃脱体验馆。
从吃到第一口柿饼开始,这个喜欢用不安分来形容自己的大男孩儿就决定要去趟陕西富平,“再吃一次原汁原味的柿饼”。当年寒假一到,张湘生就迫不及待地登上开往西安的列车,辗转来到富平县马家坡。
冬天正好是柿饼上市的时节,当他和朋友中午赶到村口时,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满眼都是挂在架子上的柿饼。”张湘生说,“整个村子都被映红了,特别喜庆。”他们走进一户人家,看到两位老人正在把削完皮的柿子挂上架子。“老两口特别热情,一见面就招呼我们进去吃柿饼。”
吃了两口,张湘生就对朋友说:“我找到了最好吃的柿饼。”
其实,两人这次前来多少带点“实地考察”的意思。张湘生一边吃着柿饼,一边向老两口打听富平吊饼的制作过程。他惊讶地发现,一个小小的柿饼要经过12道工序、近两个月的加工才能完成,“里面得包含多少辛苦和汗水啊!”
但他随后了解到,就是这种加工制作工艺优良的特产,在当地却经常遭遇滞销局面。“我也是农村娃,知道辛苦一年东西却卖不出去是什么感觉。”张湘生决定帮柿农解决销售问题。他和朋友从两位老人手里买下80多斤柿饼,匆匆赶往西安,决定先试一下销路。
晚上7点,两人到西安后直奔农贸市场,买来干净的包装,一一装入柿饼。同时,张湘生拍下照片,把信息发到朋友圈和QQ群提供预订。
两个年轻人一直忙到凌晨两三点,才把所有的柿饼包装完毕。与此同时,他们欣喜地发现,当晚所有的柿饼都被订购一空。
“有微店,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开学以后,张湘生仍然念念不忘那些香甜可口的柿饼,他决定开一家公司。大四上学期,他都在和朋友商量开公司的事宜。终于,2014年10月,在新一季柿饼即将上市时,以“柿子红了”命名的公司在西安成立了。
在公司的宣传语里,“柿子红了”后面跟着一句话:“日子好了。”这是张湘生特意提出的,代表着公司未来的愿景。
“柿子红了”成立以后,让他真正意识到互联网力量的,是发生在今年3月的一件事。
一个偶然的机会,人在西安的张湘生从当地报纸上看到,富平农户张永安家的6000斤柿饼全部滞销。他当天就赶到老张家发现,年前发生的一场变故导致了这次巨大的滞销。
“柿饼是纯手工制作,没有添加任何防腐剂,天热会化霜。”张湘生明白老张的境地,决定帮老张一把,他拍下照片,在微店上做了商品链接,并在朋友圈发布了助农信息。
信息发布后,张湘生私信一些有名气的朋友帮忙转发,结果效果并不好,“很多人不太理会”。这时,他忽然想到之前曾添加过微店创始人王珂的微信,就试着把链接转过去请他帮忙转发。“坦率地讲,经历了之前的教训,我并没有抱多大希望。”他说。
让张湘生没想到的是,这位“大佬”点了3个赞,很快拉起一个20多人的微信群,发起了利用微店平台帮助农民销售柿饼的行动。
让张湘生兴奋的是,活动上线后,他的手机就一直响个不停,那是微店订单成交的提示声。晚上12点睡觉前,张湘生又看了一眼手机,“已经有700多单了!”
短短两天,他手机里的订单数暴增到1100个,收藏量突破1300人次,滞销的6000斤柿饼全部售出。
在后来的一次演讲中,张湘生回忆起这次助农活动,不禁当着全场观众的面感慨:“有微店,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重建人与食物之间的信任”
这次火爆的助农活动启发了他。“既然双方都有需求,我为什么不去微店平台上做一些事情,既能帮助农民解决滞销问题,又能让消费者不再为食品安全担忧?”
张湘生决定要把“微店助农”当成事业来做。他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保证“微店助农”平台的可持续发展。这位90后给出的答案是,“不能以博得别人同情的方式生存,而要靠优质的农产品本身去吸引大家。”
为了保障农产品的品质,张湘生在自己的 “柿子红了”公司展开了“契约种植”试验。“所谓契约种植,就是跟柿农签订种植合约,让他们按照我们制订的标准,生产有机、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张湘生解释说,“等果实成熟后,我们进行保价收购,并对好产品进行奖励,从源头上保障品质。”
目前“柿子红了”已经和45家富平柿农签订了种植合约。4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提供的40吨优质柿饼总是刚上架就被消费者一抢而空。
张湘生面对的第二个难题是寻找优质的农产品。“中国地大物博,我相信有很多农村都可能存在农产品滞销问题。”于是,他带领团队自发寻找,在微信、微店等平台招募,关注媒体发布的滞销求助信息,“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找到更多需要帮助的农户,把优质的农产品提供给消费者”。
如今,在“微店助农”的平台上,广东的荔枝、福建的杨梅正在热销,宁夏的枸杞、山东的茶叶和黄土高原的土豆也即将入驻。“每一个品类的农产品进入,我们都会去当地进行考察,只有达到标准才会让产品和消费者见面。”
这个雷厉风行的年轻人正准备把“契约种植”推广到微店助农平台上的所有农产品。他希望打造出一个个让人放心的品牌,并在消费者那里“重建人与食物之间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