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新闻
60万吨红枣严重滞销谁之过? 榆林市林业局出台红枣促销补救措施
2015-11-04 09:07  点击:145

 

  今年榆林红枣喜获丰收,年产量67.5万吨,产值可达20多亿元,涉及枣农72万多人,但因为红枣严重滞销却让这些枣农一筹莫展。

  近期,网上持续报道了题为“农民致富靠红枣 红枣丰收不增收佳县数亿斤红枣因销售难而愁坏枣农”、“清涧县60万亩红枣严重滞销 价值8亿元鲜枣让枣农损失惨重”、“枣贱伤农,陕北大枣的出路何在?”、“榆林十亿斤鲜枣烂在树梢 枣农呼求伸出援手帮助销售”、“60万吨红枣严重滞销 促销措施迟迟不见出台 榆林72万枣农期盼各级政府为红枣找出路”等大量新闻稿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也为红枣销售这一难题带来了希望。

  10月21日上午,带着枣农的期盼,记者采访了榆林市林业局局长康文伟。针对红枣滞销这一现状,媒体报道后,市林业局于10月19日下午紧急召开红枣丰收促销专题座谈会,为红枣丰收的后期工作建言献策。

  首先是对所有收购的企业,只要收购红枣就给予贷款贴息的扶持。再就是实施资金奖励政策,针对收购数量在200万斤/年以上的红枣加工企业,奖励10万元,500万斤/年以上的奖励20万元。另外还购买了4台价值140万元的全自动红枣风干机,每台每天可加工20吨红枣,预计到11月份安装试运营。

  谈及红枣滞销的原因时,林业局副局长吕学斌讲到,由于受宏观经济下行的影响,消费者消费的能力也在下降,再加上榆林市今年红枣的产量达67.5万吨,从而引起供过于求、产能过剩的局面。其次,农村劳动力缺乏,红枣连年欠收,枣农外出打工,导致市场萎缩,中小红枣加工厂处于停产状态,客户丢失,榆林红枣加工产业链中断。近年来受新疆红枣冲击,部分枣商甚至奔赴新疆承包枣园,影响正常销售渠道。此外,红枣加工仅限初级产品加工阶段,目前全市没有一个集中的红枣交易市场,缺少红枣营销企业,对外销售仅靠加工企业各自为战,单打独斗,没有形成品牌效应。

  榆林市林业局产业办主任狄龙认为,从深层次讲,红枣之所以滞销的主要原因是红枣质量不达标,残次品枣较多。红枣在技术培育上倡导提质增效,特大红枣在总产量中所占比例较少。据他们了解,在佳县,好一点的枣可买到1.2元每斤,中等枣在0.8元到1元之间,残次枣居多,导致部分红枣喂牛喂羊,甚至被农民用于烧火。

  那么榆林红枣的滞销问题是质量不行?还是销路没有打开?是否存在当地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麻痹、没有预案、甚至是不作为或没有做到位的现象呢?吕学斌副局长讲到,针对红枣销售这一难题需要在宣传方面下功夫。例如,陕北红枣个大、肉厚、品质好,但是外地有许多人并不知道,陕北红枣的品牌没有打响。其次,就是电子商务销售平台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要拓宽网络销售渠道、引进电子商务方面的人才,来帮助红枣的销售,通过政府扶持的形式,加强与乡镇红枣专业合作社、中介红枣组织机构、红枣协会等合作,发挥他们的作用,以此来为枣农增收。

  记者在调查走访中有不少乡镇干部提出,红枣滞销的主要原因是:宣传力度不够、销售渠道不通、产业化建设严重滞后、销售网络不健全、品牌杂乱、知名度不高、缺乏集中的红枣交易大市场,对外销售仅靠加工企业各自为政,缺少精包装、深加工等大规模的产业链条。另外,红枣主产县内部的包装品牌及商标注册分散零乱,未形成合力,导致陕北红枣在全国的影响力甚微。要破解红枣滞销这一难题,主管部门首先要尽快出台红枣产业抢救工程和实施意见,重点发展示范带动,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在发展红枣产业上做文章,在政策上扶持红枣产业,其次还要加大市场的开拓力度,引导红枣企业在集团化、专业化、经营上求突破,以此来扭转红枣销售不畅和价格低迷的被动局面。

  眼下,红枣销售这一难题,对辛苦了一年的枣农来说尤为重要,希望当地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将促进红枣销售的具体措施能够尽快的落到实处,帮助72万枣农共渡难关,将陕北红枣打造成一张具有陕北特色的名片、品牌,销往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