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发生情况
1. 螟虫
(1)发生期:据近期田间剥查和灯下诱蛾情况,结合当前天气特点和历史资料等综合分析,第四代二化螟发生期预测如下:
蛾盛发期 蛾高峰期 蚁螟盛孵期 蚁螟高峰期
9/15-29 9/21-23 9/23-10/7 9/29—10/1
(2)发生量:预计四代中等发生,以二化螟为主。①三代灯下二化蛾量中等,三化蛾量较少。②三代螟害率中等: 9月上旬龙山、新厝等地晚稻枯心率一般0.35-1.41%,重的2.27%(去年同期0.49-1.91%,重的2.9%)。由于8月下旬中后期和9月上旬中期大面积防治稻纵卷叶螟时兼治了二化螟,三代残留量较少,9月上旬二化螟亩残虫量160—640头,比去年同期略少。③四代螟虫发生期:四代二化螟蛾盛发期比去年同代提早1天左右。④四代虫情复杂,盛发期长。⑤晚稻苗情复杂,生育期差异大,破口抽穗期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与螟卵盛孵期相遇面积大,需保穗面积达80%左右。
2. 稻飞虱:近期灯下诱虫量较少,8月21至9月10日灯下白背飞虱、褐飞虱累计诱虫量,与去年同期相当;主要迁入期在8月31日至9月5日。当前田间虫量较少,9月10日龙山定点田平均百丛虫量83头,比去年同期86头减少3.5%。但9月份多东北风,有利于稻飞虱回迁,加上本地虫源,且9月田间小气候与晚稻生育期都十分有利稻飞虱发生。预计第六(5)代偏轻发生,低龄若虫高峰期在9月下旬初;第七(6)代中等发生,低龄若虫高峰期将出现在10月上旬。
3.稻纵卷叶螟:当前第六(5)代已中等发生,低龄幼虫第一次高峰期为8月23-26日,第二次高峰期为9月3-5日。经大面积防治后,9月10日龙山晚稻田平均卷叶率2.2%,平均百丛幼虫量11.2头。近期成虫大量迁入,峰期持续时间较长,8月24日至9月10日持续大量迁入,如龙山系统赶蛾,平均亩蛾量9月1日360头,9月3日821.7头,9月5日536.7头,9月7日740头,9月9日606.7头。9月中下旬外地虫源仍会大量迁入,加上本地虫源,田间小生境和晚稻生育期适宜第六、七代发生为害。预计第六(5)代低龄幼虫第三次高峰期在9月16—19日;第七(6)代偏轻局部中等发生。
4.纹枯病:预计晚稻中等发生。9月上旬纹枯病发展蔓延快, 9月10日龙山晚稻各类型田平均丛病率为10.8%,平均株病率为2.95%,比去年同期分别减少35.7%和67.5%。此后由于温度湿度适宜,纹枯病将会迅速发展蔓延。
二.防治意见
(一)防治策略:
第一次以防治稻纵卷叶螟为主,挑治纹枯病;第二次以防治二化螟和稻飞虱为主,兼治稻纵卷叶螟和纹枯病。针对二化螟发生期参差不齐、蛾峰长、发生为害持续时间久的特点,要特别注意因地制宜,因田施治。
(二)防治适期:第一次在9月16—19日;第二次在9月29日—10月1日。
(三)防治方法
1. 纹枯病:丛病率20%以上的田块,亩用5%井岗霉素水剂250毫升或16%井酮三环唑125g或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15--20毫升兑水60公斤喷雾。
2. 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亩用40%毒死蜱100毫升,或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80毫升,或1.8%阿维菌素75毫升,或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毫升,或10%阿维氟酰胺30毫升,兑水60公斤喷雾,并保持田间寸水3天。以上农药轮换使用。
3. 稻飞虱:发生稻飞虱(百丛1500头以上)田亩加50%烯啶虫胺4克或25%噻虫嗪4克或10%醚菊酯悬浮剂50毫升。因抗性产生,禁用吡虫啉和噻嗪酮防治褐飞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