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实时指导
如何防治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2015-09-11 18:20  点击:22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以破坏鸡的中枢免疫器官——— 法氏囊为主要发病机制的病毒性传染病。该病不仅造成鸡只死亡、淘汰率增加、影响增重等直接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病毒损伤法氏囊而导致免疫抑制,使病鸡对大肠杆菌、腺病毒、沙门氏菌、鸡球虫等病原更易感,对马立克疫苗、新城疫疫苗等免疫接种的免疫应答下降或丧失。该病发生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3~6周龄的鸡最易感,3周龄以下的雏鸡感染后不表现临床症状,但可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该病发生率可达100%,死亡率一般为20%~30%,但也可达到50%~60%。发生后第一至第二天有鸡只死亡,第四至第七天死亡率达到高峰,之后鸡慢慢恢复正常。

一、临床症状

患鸡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缩颈,颈部毛竖起,下痢、虚脱而死。该病潜伏期为2~3天,易感鸡群感染后发病突然,病程一般为1周左右,典型发病鸡群的死亡曲线呈尖峰式。发病鸡群的早期症状为部分病鸡出现啄肛现象,随即出现腹泻,排出白色黏稠或水样稀便。随着病程的发展,食欲逐渐消失,颈和全身震颤,病鸡步态不稳,羽毛蓬松,精神委顿,卧地不动,体温常升高,泄殖腔周围的羽毛被粪便污染。此时病鸡脱水严重,趾爪干燥,眼窝凹陷,最后衰竭死亡。急性型病鸡可在出现症状1~2天后死亡,鸡群3~5天达死亡高峰,以后逐渐减少。在初次发病的鸡场多呈显性感染,症状典型,死亡率高。以后发病多转入亚临诊型。

二、剖解病变

病死鸡严重脱水,腿肌及胸肌可见大片出血点或出血块。肾脏肿大、苍白,肾小叶呈灰白色,有尿酸盐沉积。腺胃及肌胃交接处黏膜有时出血。法氏囊在感染后4~6天出现肿大,有时出血,带有淡黄色的胶冻样渗出液,感染后7~10天发生法氏囊萎缩,常有坏死灶,有时在黏膜表面有点状出血或瘀血性出血,偶见弥漫性出血。

三、防治方法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治疗上采用高免卵黄抗体和聚肌胞进行肌肉注射的方法,疗效较好,但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高免卵黄抗体的保存和运输应保持4~8℃。

2.高免卵黄抗体和聚肌胞不是“万能药”,早发现、早治疗。高免卵黄抗体配合聚肌胞进行肌肉注射能增强疗效,使死亡率控制在5%以内,发病中、后期疗效较差。

3.高免卵黄抗体不能与新城疫或传染性法氏囊苗同时接种,会导致免疫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