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实时指导
马铃薯—毛豆—晚稻高效栽培技术
2015-08-25 09:21  点击:261
    摘要 根据黄陂区的生产实践,总结了冬种马铃薯—毛豆—晚稻一年三熟栽培技术,指出该模式是一项经济效益较高的栽培模式,能解决种粮成本,收入低等实际问题。     
    黄陂区是农业生产大区,大面积的稻田以种植一季稻为主,土地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低。利用冬闲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是我们当前农技干部的一项重要目标任务。马铃薯—毛豆—晚稻一年三熟栽培方式,能有效解决种粮成本高,收入低的问题,充分利用冬闲田和光温资源,做到种养相结合。该模式经过黄陂区近年来的生产实践,证明是一项经济效益较高的栽培模式。马铃薯产量450公斤,毛豆产量500-600公斤,晚稻产量464 /公斤,合计产值达7000元/亩,比单种水稻产值增加5700元/亩;纯收入达5897元/亩,比单种水稻纯收入增加6706  元/亩。    
    1、茬口安排与品种选择     
    马铃薯选择早中熟品种,早大白、中薯3号、中薯5号等品种,在12月中旬至元月上旬播种,4月底至5月上中旬收获,毛豆选用早熟品种,如香甜糯早冠、韩丰特早、台湾48等,5月上旬至中旬播种,7月中旬至下旬收获。晚稻选用鄂粳杂三号、常规选用9911等,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栽插。     
    2栽培管理技术     
    2.1马铃薯栽培管理技术  `   
    2.1.1 整地作畦。 
    选地切忌重茬,选择土壤质地疏松、土层深厚、排灌方便、肥力中等以上的田块。晚稻收割后进行深翻25~30cm。种植前先耙碎整平,开好厢沟,防止积水。   
    2.1.2 科学施肥。 
    马铃薯施肥以基肥为主,亩施有机肥(水鸡粪)25担,45%进口复合肥100斤,钾肥30斤作底肥,结合犁地整平时施下。     
    2.1.3 种薯准备。 
    1、选择种薯。选取符合品种特性、无病虫害的薯块。2、切块、种薯消毒。采用小种薯或40~50g的切块种薯播种,每块保证1~2个芽眼。切块时注意刀具消毒,薯块纵切,切块30克左右,用甲霜灵锰锌浸种或草木灰拌种,芽块切好最好当天播种。                  
    2.1.4 播种。 
    播种密度按早熟品种每亩种植5000株左右,要求垄宽40厘米,垄高25厘米,株距20厘米;中熟品种4500株左右,株距25厘米;按“品”字形点放种薯,单株种植,切口向下,播种深度7-10cm左右,播种覆土后,每亩用都尔(100ml)、或禾耐斯30 ml兑水50公斤均匀喷于土层上,再将地膜覆盖整个垄面,并用细土将膜两边封口压实保温、保墒,防止大风吹开地膜。   
    2.1.5 田间管理。 
    1、苗期:及时破膜,在马铃薯出苗达5~7片叶时,选晴好天气,在出苗处将地膜破口,用细土将苗孔四周的膜压紧。破膜过晚,容易烧苗。2、齐苗期:齐苗后叶面喷肥1~2次,每亩每次用99%磷酸二氢钾100ml兑水50公斤喷雾。 3、现蕾期:当苗高约40—50厘米时进入现蕾期,长势旺盛的田块,为了减少养分流失,促进块茎生长,应及时摘去花蕾,见蕾就摘。4、开花期:在盛花期要注意观察,发生徒长的田块,或者苗高达到60㎝以上的田块,亩可用60克多效唑兑水50公斤喷洒抑制徒长,封行前切忌喷多效唑。相反,如果植株长势较弱,可在初花期、盛花期亩用99%磷酸二氢钾100ml兑水50公斤作叶面肥喷施,促进植株生长。5、结薯期:在植株高45厘米左右时,可适量追施镁硼铁锌肥100ml兑水50公斤均匀喷雾,可增加产量20%左右。中后期用72%克露100ml与99%磷酸二氢钾100ml兑水喷施2~3次, 预防马铃薯晚疫病和延缓功能叶衰老。   
    2.1.6 收获。 
    马铃薯地上部开始落黄时选择晴天进行收获,防止曝晒和机械损伤。   
    2.2毛豆主要栽培技术    
    2.2.1 及时整地,重施基肥。 
    马铃薯收获后抓紧时间整地,亩撒施生石灰5公斤、腐熟农家肥20担、45%复合肥20公斤,大豆专用肥5公斤撒施翻耕,然后播种。   
    2.2.2 合理密植。 
    厢宽2.5-3米,株距25~30cm,穴播2-3粒种,亩用种量6-8公斤,播种覆土后,亩用禾耐斯30ml兑水50公斤均匀喷雾消灭杂草。再将地膜覆盖整个厢面,并用细土将膜两边封口压实,防止大风吹开地膜。   
    2.2.3 苗期管理。 
    出苗后及时揭膜,第1片真叶出土时,亩用驱鸟剂(好年冬)30ml兑水100斤均匀喷施,防止雀鸟捉食嫩叶。在蕾期和开花结荚期进行叶面追肥,如用云大120、或亩用99%磷酸二氢钾100ml +硼砂100ml兑水50公斤连续喷施2—3次,提高鲜豆角品质,增加产量。   
    2.2.5 病虫害防治。 
    毛豆病害有锈病、霜霉病,可用代森锌100ml、托布津100ml兑水50公斤进行防治。虫害主要有豆荚螟、夜蛾类、蚜虫,在花蕾期亩用5%普尊45ml+吡虫啉30ml兑水50公斤进行防治。   
    2.2.6 水分管理。 
    保持土壤湿润,开花后,结荚鼓豆期常放跑马水。     
    2.2.7 适时采收。 
    豆荚七八成熟,豆粒饱满幼嫩,豆荚青时采收。     
    2.3晚稻栽培技术     
    根据毛豆收获时节合理安排晚稻播种时间,毛豆收获后即进行灌水耕耙,亩用稻农富50ml混细纱5公斤撒入田间管水5—7天,抢时栽插,保证晚稻安全齐穗。   
    2.3.1 适时旱育秧。 
    1、苗床选择。选择土壤肥沃、地势较高、排灌方便、爽水透气的菜园地或旱田。2、种子处理。采用药剂浸种或种子包衣剂,防治恶苗病等种传病害,提高抗性。3、旱育秧管理。播种后盖遮阳网防日晒和雀鸟捉食,出苗后及时揭去遮阳网,水分不足应及时浇水或沟灌水让其自然渗入畦中,一至二叶期适当控水,促进根系深扎,控制地上部徒长。二叶期既要保持正常生长所需的水分,又要防止水分过多引起徒长。晴天适当浇水,雨天及时盖膜,避免雨水进入秧床使水分过多。移栽前一天要浇1次水。秧苗在二叶期看苗长势,一般要喷1次15%多效唑15ɡ兑水15公斤均匀喷雾控长促蘖。     
    2.3.2 适龄秧苗,适时移栽。 
    一般4至6叶移栽为宜,采用宽行窄株规格,每蔸插1~2株,亩插基本苗2.0万~2.2万蔸,带土浅插,入土深度不超3cm。   
    2.3.3 田间管理。 
    科学施肥,合理促控。晚稻对水肥要求较高,应注重高产水稻土培育,测土配方施肥,采用重施基肥,轻施分蘖肥,巧施穗肥与根外追施多种矿质元素肥的施肥法,充分发挥低节位分蘖,早发适度群体,促进成穗率高,后期营养好,光合效率高的群体长势。   
    1、基肥:以有机肥为主,亩施水鸡粪20担,化肥100斤,磷肥的60斤、钾肥的20斤; 2、分蘖肥:在栽插后5-7天施用,亩施尿素15斤、钾肥的10斤混合野老一包防除水稻田杂草; 3、穗肥:看苗施用,亩施45%复合肥15-20斤; 4、抽穗至成熟期:亩用磷酸二氢钾100ml +尿素2斤兑水100斤均匀喷雾,进行根外追肥。看苗追施镁、硼、硅、钙等元素肥料来加强后期营养,促进群体转色好,光合产物多,使叶鞘出现再积累现象,秆壮穗垂,稻谷产量将显著提高。移栽时保持泥面水,栽后2~3天灌浅水,实行灌溉与露田相结合,促进新根萌发;分蘖期浅水灌溉,常规稻亩达到40-45万苗,杂交稻茎蘖数达到27-30万苗时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及时排水超前搁田,遇晴天灌水让其自然落干再搁田,这样反复进行一直到倒2叶露尖时,促进根系深扎,抑制无效分蘖与纹枯病等发生。齐穗后灌浅水,干湿壮籽,后期保持湿润,收获前7天断水。5、孕穗期:恢复浅水灌溉,乳熟期干湿交替,养根保叶。   
    2.3.4 综合病虫防治。   
    水稻病害有: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虫害有蓟马、二、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严格按区植保站病虫防治意见进行,确保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