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实时指导
毛皮动物自咬症的综合防治
2015-08-25 09:21  点击:236
自咬症是毛皮动物的一种常见病,发病带明显季节性。成年兽以春季发情期、产仔期多发,幼兽多发于8-10月份。这种病严重影响毛皮动物的生长发育和毛皮质量。 一、病因:目前国内外对自咬症病因没有定论,通过观察认为有以下几种诱因。 1、营养缺乏症; 2、环境因素:通风性差,光照不足,外界噪音的干扰等; 3、微量元素缺乏:维生素B1、B2、亚硒酸钠E粉等; 4、体内外寄生虫病; 5、肛门腺堵塞病; 6、病兽对靠近其人员的应激反应; 7、慢性传染病。 二、症状:病兽出现神经症状,神经高度兴奋,大声嘶叫,大多数咬尾或后腿,少数病兽咬臀部或腹部侧面;兴奋过后呈沉郁状态,躺卧,眼半闭,对周围事物不敏感或呈睡眠状态,严重时个别病兽将大腿内侧肉咬烂或全身毛咬断。在喂食前后或意外声响刺激时病兽在笼内转圈,撵追自己的尾巴,咬住不放,翻身打滚,鲜血淋漓。有的病兽一天多次发作,反复自咬。 自咬的部位有个体差异,北极狐发作时多呈急性经过,咬住自己的尾或腿不松口,有时甚至把后腿咬烂,撕破肌肉,把尾咬断,皮肤被咬部位流出鲜血,并继发感染而死。蓝狐多数自咬膝前股外侧,大腿内侧或尾根部,个别的咬躯体的某一部位。水貂多数咬自己的尾巴,少数咬腹侧或其他部位。一般急性病例持续1-5天,多数以死亡而告终,狐的死亡率可到15%,水貂死亡率可达2%;慢性病例患部被咬破,感染化脓,有的病兽皮毛损缺不全,影响毛皮质量,一般不死亡。 三、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多是对症治疗。 1、带围套。先拔去病兽的犬齿,用纸板做成一个6厘米左右宽的围套,套在病兽脖子上,使病兽无法回头咬到自己的尾和腿。 2、 镇静。用盐酸氯丙嗪0.25克,乳酸钙0.5克,复合维生素B0.1克,研末混匀,平分成2份混入饲料中饲喂,每只每次喂1份,每天喂2次。 3、对咬伤部位用双氧水处理后涂上碘酊或紫药水,除了一般外科处理外,还要注意防蝇,喷洒低浓度的防虫药物,以防苍蝇产卵生蛆。 4、肌肉注射青霉素20万国际单位,防止继发感染。 5、因螨病引起的自咬症,肌肉注射灭虫丁,体壮者每千克体重0.4毫升,体弱者0.2毫升,每隔4天注射1次,3-4次可愈。 四、预防措施: 1、 禁止外界各种毛皮动物进入圈舍,笼舍定期消毒,发现病兽早隔离,早治疗。 2、 饲料要全价、多样,保证饲料质量,不喂发霉变质的饲料,保证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供给量,加喂占饲料总量1-2%的羽毛粉,可降低自咬症发病率。 3、 建立种兽登记卡,记录种兽血缘关系,生产性能,生长发育,分析自咬症发病原因,凡有自咬症的种兽及其家族彻底淘汰,到取皮期一律取皮。 4、 保持饲养场肃静,减少环境噪音和剧烈的外界刺激。 5、 舍内光线要适宜,通风要好,尤其是在夏秋季节的自咬症易发生时期更应该注意,给毛皮动物创造一个良好的外界环境条件。 6、 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养殖场要天天打扫,注意卫生。特别是对于已发生过自咬症的毛皮动物,其使用过的笼舍要用消毒液彻底消毒,防止种兽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