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实时指导
曹妃甸区发布水稻中后期病虫害的防治简报
2015-08-17 09:36  点击:180
7月下旬至8月底,是我区高温多雨季节,也是水稻中后期病虫害的多发时期,主要有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和稻飞虱(灰飞虱、白背飞虱)、二代二化螟、三代粘虫、稻纵卷叶螟。请各场镇做好调查宣传防治工作,确保水稻生产安全。
一、稻瘟病
常见的主要有叶瘟和穗瘟,叶瘟常是穗瘟发病的主要菌源。据调查,现在叶瘟已在我区部分田块发生,随着7月底、8月初水稻破口抽穗期的到来,高温、高湿天气对稻瘟病的发生流行十分有利。
防治方法:重点做好水稻孕穗末期(水稻破口前3-7天)和齐穗期的两次穗瘟防治用药。
可亩用75%丰登可湿性粉剂20~30克,或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150克,或40%稻瘟灵乳油100~150毫升,或20%稻瘟酰胺悬浮剂80毫升,或70%稻津粉剂40克,兑水30公斤喷雾防治。
二、水稻纹枯病
纹枯病为高温、高湿病害,气温18-34℃都可发生,以22-28℃最适。发病相对湿度70%-96%,90%以上最适。随着夏季高温高湿气象环境的到来,以及水稻生育中后期分蘖封垄形成的田间高温高湿小气候,有利该病的发生与流行。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可亩用5%井冈霉素250~300毫升,或10%井冈霉素100~150毫升,或12.5%井冈蜡芽菌水剂100~200毫升,兑水喷雾,一般需连续施药2~3次,间隔10天左右。
三、稻曲病
该病为花期侵染,病菌借气流传播,侵染正在扬花的水稻花器和幼颖,水稻扬花闭颖后,病菌一般不能再侵入,水稻扬花灌浆期开始见病症。水稻扬花期如遇高温、昼夜温差小的气候条件,水稻管理中氮肥施用量大,后期稻株“贪青”皆有利发病。
于水稻破口前3-10天,每亩用10%洋生(已唑醇)乳油50毫升,或27.12%铜高尚悬浮剂每亩100毫升,兑水30公斤喷施预防。
四、二代二化螟
我地二代二化螟(钻心虫)发生危害期在8月初,可亩用40%福戈8克,或20%氯虫苯甲酰胺10毫升,或15%虫挫175毫升,兑水30公斤喷施。
五、稻飞虱
灰飞虱和白背飞虱是水稻穗期必防的重要害虫,一般在8月上旬、中旬用药。灰飞虱为本地害虫,多发生在早熟品种田,白背飞虱为迁飞性偶发、突发害虫,7月是迁入的主要时期。应从8月初就开始进行田间监测,当虫量达1000头/百穴时,及时用药。
防治方法:亩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0克-30克兑水喷施。
六、三代粘虫、稻纵卷叶螟
粘虫、稻纵卷叶螟均是迁飞性害虫。三代粘虫防治时期为8月上中旬,稻纵卷叶螟防治时期为8月中下旬,两虫防治药剂均可选用40%福戈8克/亩、20%氯虫苯甲酰胺10毫升/亩、20%氟苯虫酰胺(垄歌)10克/亩,兑水喷施防治。
二代二化螟、灰飞虱(或白背飞虱)和三代粘虫可于8月上旬选用40%福戈8克/亩一次用药兼治三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