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发病原因
1、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 适宜的环境条件是稻瘟病大发生的直接因素,其中受温湿度、阴雨寡照的影响更大。当气温20~30℃、田间湿度90%以上、稻株体表水膜保持6~10h,稻瘟病容易发生。平均气温24~28℃,且有一昼夜以上饱和湿度,稻瘟病也易流行。水稻抽穗后遇到20℃以下低温侵袭,可减弱植株抗病力,一旦阴雨多雾,容易引起穗颈瘟流行。
2、过量偏施氮肥 过量偏施氮肥,容易导致植株幼嫩或徒长,植株抗病能力减弱,病菌因此易侵入。同时过量偏施氮肥,可能导致水稻个体、群体失衡,郁闭,为病菌繁衍发生营造了局部环境。
3、 其他不良因素 如长期遮阴、过度密植、长期淹水等其它不良因素均可能加重病害发生程度。另外,如喷药不当或喷药后又遇降雨,导致药液淋失,防效甚微,病菌传播蔓延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等。
二、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因地制宜选用2-3个适合当地抗病品种;无病田留种,处理病稻草,消灭菌源;科学配方施肥,少施氮,增施硅后期做到干湿交替,促进稻叶老熟,增强抗病力。
2、化学药剂防治
(1)看天施药、早期预防 : 7月1日开始,在水稻拔节期,注意观察天气情况,如果阴天或下雨天多或连续2天以上,即开始在这样的天气后马上施药预防稻叶瘟。预防穗瘟一般是在抽穗5%左右时期第一次,然后看天气下雨情况连续预防2-3次,每5-7天一次,可基本控制稻瘟病的发生,记得在下雨后施药。预防用药:三环唑、咪鲜胺或稻瘟灵及其复配剂。
(2)及时用药 :在病害发生初期,及时用药控制病情,以防病菌扩散全田造成流行。 选用的药剂有;稻瘟灵,富士一号,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粉等。注意用药量一定要足而且喷雾要全面,不可漏喷。
(3)看田施药 :如果叶瘟和穗瘟发生已经很严重,每穴有30%以上的有效穗受害,这种情况可根据水稻所处生育期采取两种解决方法:一是稻穗未到完熟期,叶片有20%保持绿色,这时要继续施药以控制病害扩散,而且必须先用强氧化剂先灭菌,然后用富士一号等进行后期保护。二是稻穗已经达到完全成熟,粒皮黄色,稻粒干硬,这种情况就不必采取防治措施,因为即使不防治也不会进行再侵染和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