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类消毒剂可杀灭该病毒。各种年龄的鸡都能感染,以雏鸡和中级鸡最常发病。雏鸡患病后死亡率高,皮肤和粘膜损伤是本病传播的主要途径,蚊虫叮咬、鸡与鸡之间相互争斗、啄毛、鸡群过度拥挤,阴暗潮湿、体外寄生虫、忽然更换饲料、维生素缺乏等因素均可诱发本病。
临床上鸡痘常见三个类型:皮肤型、咽喉型、皮肤咽喉混合感染型。皮肤型的特征性病变主要在体表的无毛或毛少处,尤其是冠、肉垂、眼睑、嘴角、翼下、小腿、脚爪等部位形成淡黄色痘疹,随病程的延长,形成黑色痂皮最后脱落。咽喉型鸡痘的特征是口腔、咽喉、气管粘膜发生坏死性炎症,形成假膜。混合型鸡痘则上述两种特征同时出现于一只病鸡。对临床工作者而言,鸡痘的诊断较容易。需要注意的是痂皮脱落后,破溃的皮肤给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提供了可乘之机。临床上常见眼睑出痘后,引发葡萄球菌或大肠杆菌全眼炎,重者导致鸡眼睛失明,给生产带来重大损失。
对鸡痘而言,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办法,用敏感抗菌素控制继发病有些实际意义。在生产实践中,养鸡户应贯彻防重于治的观念,搞好鸡群的饲养管理。搞好环境消毒,特别应对鸡舍内的蚊虫进行杀灭。饲料中应加大维生素A的添加量,以维护上皮组织的健康,提高抗病力。当鸡群发病时,饲料中多加一些维生素A,有利于组织粘膜的恢复,对鸡病体制恢复有较好效果。由于本病没有特效治疗方法,预防本病的发生,就显得尤为只要,同时做好预防接种。